根據共和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巴西、阿根廷、埃及與南非在2051年初達成的協議:陸軍總兵力以共和國為準,最多保有45萬地面部隊,美國的保有量為共和國的115%、其他各國在20%到85%之間;海軍艦艇總噸位以美國為準,最多保有125萬噸。共和國的保有量為美國的100%、其他各國在20%到70%之間;空軍戰機數量以共和國為準,最多保有2200架(戰術戰鬥機1400架、轟炸機220架、支援類飛機580架),美國的保有量為共和國的100%,其他各國在25%到65%之間;天軍軍費開支以美國為準,最多為聯邦政府財政預算的2%、或者國防預算的30%,共和國的比例與之相當,其他各國則在美國的基礎上降低20%到70%不等。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比較成功的軍控協議。
在整個談判中只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共和國海軍艦艇總噸位,二是天軍軍費開支。
談判開始的時候,共和國就要求將艦艇總噸位為美國的120%,原因很簡單,共和國的海外基地比美國少得多,因此需要一支規模更加龐大的艦隊來維持國家的全球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共和國還在陸軍的兵力對比上做出了讓步,即讓美國獲得了110%的分額。但是美國並不想在海軍份額上做出讓步,因為在美國看來,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
與之相比,與天軍軍費開支相關的談判進行得更加艱難。共和國一直要求將天軍的軍費比例控制在國防開支的25%以內,而不是放寬到30%。原因非常簡單,共和國在各項基礎研究上走在美國前列,因此在相關科技研究上的投入就少得多,自然可以把天軍的軍費降下來,而美國卻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美國做出讓步,那麼美國肯定會在數年之後喪失制天權。
當然,共和國當局與美國當局都知道,軍控協議主要針對其他國家。
正是如此,經過數年談判之後,共和國與美國都做出了讓步,即共和國在陸軍比例上再讓出5%的份額,並且將天軍軍費比例提高到30%。美國則在海軍規模上做出讓步,承認共和國擁有與美國同等的海權。
可以說,這份軍控協議是《倫敦條約》第三階段削減工作的前提條件。
雖然在2053年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的“熱戰”氣氛已經非常明顯,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但是在共和國、美國等1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斯德哥爾摩常規軍事力量控制協議》之後,仍然有不少人宣稱,這是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
當然,按照各締約國的法律,各締約國的立法機構確認之後,該協議才正式生效。
正是如此,進入2054年,共和國、美國等主要締約國中央政府的一大任務就是讓《斯德哥爾摩》協議在立法機構獲得透過。
與10多年前簽署《倫敦條約》的時候不一樣,這次是幾個小國更加積極主動。
2054年3月之前,南非、巴西、埃及、阿根廷、巴基斯坦與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就先後批准了該協議,隨後法國、俄羅斯、印度、伊朗的立法機構也批准了該協議,共和國與美國的立法機構卻遲遲不見動靜。
準確的說,是共和國與美國的立法機構都認為這份協議損害了國家利益。
在2053年底,美國國會參議院的8名資格最老的參議員就聯合發表宣告,如果白宮不能合理解釋《斯德哥爾摩協議》能夠給美國帶來什麼好處,他們將聯合其他參議員,在參議院否決該協議。隨後,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也在公開場合表示,在看不到《斯德哥爾摩》協議給美國帶來的實際好處之前,他不會支援該協議。而且會號召所有的民新黨與民主黨議員在表決中投否決票。別說2個在野黨的議員,事實上,共和黨的議員都想不明白,在2052年再次住進白宮的總統為什麼要支援這麼一個毫無意義的協議。
正是如此,在2054年的3月底之前,該協議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先後遭到否決。
問題是,在美國社會中,支援該協議的選民不再少數,因為大部分美國人都相信,《斯德哥爾摩》協議能夠幫助美國降低軍費開支,解脫民眾的負擔,使美國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來。
雖然按照美國的法律,美國總統可以連續三次提交同一法案,如果連續三次遭到國會否決,總統可以申請由最高法院總裁,如果最高法院支援總統,則將解散國會,提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