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過,空天戰機從理論到現實,需要攻克眾多難關,而且都是技術問題。正是如此,從20年代起,共和國就在該方向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不但投入了國家力量,還動用了大量民間力量。
可以說,民間力量的貢獻甚至超過了國家力量。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瓊樓工程”。
作為民用航天工程,“瓊樓工程”肯定是21世紀上半葉最受關注,而且對人類文明影響最大的工程。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共和國當局,特別是剛剛成立的天兵希望將該工程發展成為一個軍民兩用專案,但是在王元慶的堅持下,“瓊樓工程”最終成為了一個非常徹底的民用航天專案。為了支援該專案,王元慶不但親自出面說服了包括藺彥博與李成文在內的眾多富商為該工程投資,還與該工程的幾家企業達成了政府補貼協議。政治改革啟動後,繼續為民用專案提供財政補貼的可能性已經非常渺茫,畢竟納稅人沒有理由為私營專案投資,為了推動該工程的建設進度,王元慶在30年代初做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那就是讓中重集團與中航集團吞併承擔“瓊樓工程”的幾家航天企業,並且組成了兩個提供航天發射服務的集團,再由這兩個集團來競爭該工程的航天發射業務。如此一來,就能在保證競爭的情況下,透過軍火採購與軍事技術開發為該專案提供財政補貼。
不得不承認,當時王元慶考慮的太悲觀了。
既然是民營專案,就得以盈利為目的,“瓊樓工程”要想盈利,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為某些企業提供軌道空間,二是為個人提供航天旅行服務。在21世紀初,很多人都認為前者更有前途,畢竟隨著技術進步,很多試驗、甚至部分工業生產都需要在真空與失重的環境下進行,也就需要軌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