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雖然這麼做,讓同樣為該集團的J…16戰鬥機的銷售工作受到了影響,但是對中航集團來說,J…14肯定是賣得越多越好,也是改得越多越好。
作為戰鬥機,即便電子裝置可以升級換代,隨著機體老化,遲早都的退出現役。按照中航集團做的調查,即便是幾個海灣富裕國家採購的J…14,也最多隻能服役到2055年,到時候就得花更多的錢購買更加先進的戰鬥機。幾個海灣富國的空軍幾乎都是擺設,大批先進戰鬥機長期停在機庫裡面,飛行強度算得上是全球最低。如此一來,其他國家的J…14戰鬥機能夠服役到2050年就非常不錯了,即便做了改進,對機體結構做了強化也只能服役到2055年,到時候,這些國家都得花錢買新的戰鬥機。
按照中航集團的估計,隨著共和國空軍與天軍的合併工作提速,空天戰機從試驗基地走向部隊,共和國當局不但會讓J…16的高階改進型號(最新的改進型號是J…16H,與以往一樣,空軍只象徵性的採購了一個大隊的72架新戰機,然後就與中航集團簽署了將空軍的其他J…16改為H型的合同,而這樣的訂單連開發費用都抵償不了,中航集團要想賺錢,就得把希望寄託在出口上),甚至有可能批准中航集團利用在X18專案中積累的技術,開發一種專門面向出口的,具備初級空天作戰能力的先進戰鬥機。如此一來,在2055年前後,中航集團肯定能夠向國際市場推出一種能夠全面壓倒競爭對手的重型戰鬥機,延續其在戰鬥機市場的輝煌歷史。
照此計算,中航上集團不但不會因為J…16無法大批次出口(早在2040年左右,就有一批J…16賣給了巴基斯坦與阿根廷,並且在2045年的時候向集約集團開放。
問題是,集約集團中除了共和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實力都很一般,即便綜合國力排第二的巴基斯坦與排第三的阿根廷,也只算得上是二流地區強國,根本不可能大批次採購重型制空戰鬥機。當時巴基斯坦只採購了48架J…16BS,而阿根廷也只採購了72架J…16AS,而其他國家加起來也沒有買到100架,根本不可能讓中航集團從中獲利)而遭受損失,反而會在數年之後,為中航集團創造大筆利潤。
與中航集團一樣,其他軍火商也利用共和國當局的技術管制獲得了大量好處。
由此可見,到40年代末,技術管制己經不再是對付軍火商的手段,而是在幫助軍火商牟利,甚至可以說,軍火商才是推動軍事管制措施的主要力量。別的不說,當年共和國透過了針對歐盟的技術禁令,就是因為共和國的軍火商不希望遇到美國之外的第二個對手,因此不想與歐盟的軍火企業合作。
當然,時過境遷,2049年的情況與幾年前又不一樣了。
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無非是裴承毅的態度。
在此之前,裴承毅基本上預設軍事技術管制措施,支援軍火商的“自律行為”。可是在國家利益有需要的時候,放開管制,特別是有針對性的放開管制,才是最佳選擇。
更重要的是,誰也不能否認裴承毅與軍火商的厲害關係。
除了國防部長的身份之外,裴承毅的影響力主要還是來自其陸軍上將的身份。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的軍火企業、特別是民營軍火企業能夠在短短30年內發展壯大,組成全球最強大的軍火產業,必須感謝3個人,一是將軍火市場向民營資本開放的紀佑國,二是透過政治改革推動了改革程序的王元慶,最後就是率領共和國軍隊在3場大規模戰爭中取得勝利的裴承毅。
紀佑國與王元慶的貢獻不用多說,沒有他倆,別說共和國的軍火企業,共和國會不會有現在這個樣子都是個問題。裴承毅的貢獻不在政治上、也不在改革上,而是在戰場上。用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說,裴承毅在戰場上採取的戰術,不但打垮了敵人,也滋潤了共和國的軍火企業。以印度戰爭來說,在短短5個月內消耗掉的近2億噸各類軍事物資就能讓共和國的軍火企業以正常效率生產近20年,或者以最大效率生產5年。事實上,當時共和國也確實為戰爭準備了5年,並且在戰爭期間從其他國家、特別是幾個主要盟國進口了大量軍事武器。印度戰爭結束之後,就有人開玩笑說,如果裴承毅能夠按照銷售人員的抽成比例從軍火商那裡獲取好處,即抽取萬分之三的紅利,他肯定是全球首富。
正是如此,隨著王元慶離任,顧衛民又不是“外向型”領導人,顏靖宇的才能還沒有表達出來,所以在進入國防部之後,裴承毅隱約成為了共和國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