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為戰後的混亂局面做好了準備,比如以提前訂購的方式讓印度的糧食生產企業提前購置生產裝置,擴大產能,以便應付戰後的糧荒。可以說,這個舉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要知道,大戰爆發前,西約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與出口集團,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都世界上的主要糧食生產國,其中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還是排名世界前五位的糧食出口國,僅這三個國家生產的糧食就養活了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設想一下,如果這三個國家的糧食生產受戰爭影響,哪怕只有一季糧食減產,也會產生嚴重糧荒,甚至是全球性的糧食恐慌。戰後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澳大利亞遭到戰略打擊之後,從2062年開始,糧食產量就急劇下滑,即便在2063年與2064年有所恢復,也沒能達到戰前規模,直到2065年才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並且在2066年恢復正常,而因此減少的糧食產量更是高達數億噸。因為澳大利亞的主要產糧區與主要的人口聚居區並不重合,所以戰略打擊對澳大利亞糧食產區的破壞還不算嚴重。相對而言,美國與加拿大的糧食產區與人口聚居區基本重合,加上嚴重的動亂,所以兩國糧食生產受到的影響更加嚴重。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直到2065年,美國與加拿大的主要農業基礎設施才得到全面恢復。而到2068年兩國的糧食產量才恢復到相當於戰前50%的水平(因為在大戰期間,兩國均損失了大量人員,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當於戰前50%的水平基本上能夠滿足兩國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復到戰前水平,已經是2075年之後了,由此可見,大戰結束之後,僅僅保證6億美國人與1億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國就得費不少的精力。要知道,這7億人每年至少需要4億噸糧食,而在2065年之前,兩國的糧食缺口高達6億噸,暫且不說如何生產出這麼多的糧食,僅僅是將6億噸糧食飄洋過海的運過去,再分發到民眾手裡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事實上,對戰後重建來說,糧食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問題。不管怎麼說,運送6億噸糧食也就是1200艘次50噸級散裝貨輪的事,而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共和國就擁有6000艘該級別的運輸船,加上其他國家的,全世界總共有11000艘超大型運輸船。因為不再向前線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所以這些船隻都需要用來運送別的物資。更重要的是,在戰時動員起來的大批准軍事人員都需要新的工作,所以運送糧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事實上,對於以填飽肚皮為首要目的的戰爭難民來說,肯定不會拒絕那些在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絲毫沒有口感的糧食。

相對而言,真正的難題在於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

戰後重建主要關係到兩個問題,一是物資,二是人力。

雖然大戰爆發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之一,不但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還擁有豐厚的工業資源,以及雄厚的工業技術,但是在大戰結束的時候,不但戰略打擊摧毀了美國絕大部分工業設施,美國軍隊的暴動也毀滅了僅存的工業基礎。在美國當局簽署投降協議的時候,別說工業體系,美國本土甚至沒有一家能夠生產鐵釘的工廠,幾乎所有工業產品都需要從國外引進。更要命的是,因為在大規模戰略打擊中,共和國當局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瓦解美國的戰爭潛力,不但重點打擊了美國的工廠,還將矛頭對準了美國的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結果就是,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不但沒有工廠與工業裝置,還沒有足夠多的熟練技術工人。換句話說,就算共和國能夠為美國提供足夠多的工業裝置,特別是機床等基礎工業裝置,美國也很難在短期內恢復造血能力。如此一來,就得由共和國直接為美國提供用於重建的物資,特別是鋼鐵、水泥、合成塑膠、工程裝置等等戰略物資與基礎裝置,並且幫助美國培養一批產業工人與建築工人。

相對而言,這還是個比較簡單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早就不是低端工業生產國了,大部分基礎物資的生產工作早已轉移到國外,特別是周邊地區,比如早在2050年,印度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初級工業產品與工業原料出口國,不但生產出了足以滿足共和國市場需求的基礎產品,還將各種低端工業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印度這樣的國家大都是集約集團成員國,而且這些國家都與共和國簽了條約,即用基礎工業產品交換共和國的高階技術,從而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毫無疑問,這是雙贏的買賣,共和國輸出了技術得到了產品,印度賣出產品獲得了技術。也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