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程序。
真要發展到這一步,這場戰爭不但是共和國軍人的悲劇,也是美國人的悲劇。
作為次優選擇,在不登陸美國本土的情況下,以戰略轟炸的方式來結束戰爭,成為了第西種結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共和國當局主要的努力方向。
雖然以戰略轟炸的方式打垮美國,存在很多問題,難度也不小,但是能讓幾百萬官兵活著回家,再大的問題也得克服。
戰略轟炸的最大問題就是美國過於龐大。
實戰早已證明,對於國土面積過於廣袤的國家,戰略轟炸的意義並不明顯,甚至會讓轟炸方付出不可承受的損失。歷史上,被轟炸炸垮的只是一些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而且主要是孤立無援的島國。別說對付美國這種擁有完善的本土防空系統的國家,哪怕是在20多年前,共和國在佔據了幾乎所有優勢的情況下,也沒有透過一場大規模戰略轟炸來打垮國土面積大約為美國三分之一的印度,而是出動百萬大軍,以一場規模宏大的地面戰爭擊敗了印度。當時共和國不是不打算用轟炸來打垮印度,也不是想讓陸軍官兵做出犧牲,而是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打地面戰爭的決策。
對付美國這樣的國家,戰略轟炸的難度更大。
別的不說,要想炸垮美國,至少需要動員數萬架轟炸機,消耗數以億計的彈藥。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僅僅將阿拉帕契亞山脈以東的美國東部地區變成廢墟,就需要出動千萬架次的轟炸機,消耗2億噸彈藥物資。以出動1000萬架次為準,按照戰爭期間轟炸機的平均損失率計算,這都意味著要損失大約3萬架轟炸機(平均損失率為千分之三,即出動一千架次損失三架)。毫無疑問,如此巨大的損失讓轟炸變得得不償失。要知道,共和國在2061年生產的轟炸機也不過2萬多架。相對而言,彈藥消耗更加驚人。暫且不說生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