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邏艦艇在公海上驅逐的偷渡船隻上的偷渡客,恐怕這個數字會超過300萬。算上透過合法途徑獲得共和國公民身份的220萬移民,印度尼西亞已經是共和國的第一大移民提供國了。
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宗教信仰問題。
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一樣,印度尼西亞也是伊斯蘭國家,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伊斯蘭國家。雖然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同樣是伊斯蘭國家,孟加拉國的移民數量就超過了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也勉強算得上是伊斯蘭國家(大約有50%的公民是穆斯林),其輸入共和國的移民數量也超過了印度尼西亞。
二是共和國社會上的認可問題。
要知道,在4128萬移民中,除了極少數擁有高階學歷的精英級人才之外,大部分移民在共和國從事的都是最普通的勞動。共和國社科院在2044年做了一次調查,在共和國定居的移民主要從事5種職業,從多到少依次是養老護理、家政服務、城鎮環衛、餐飲旅遊與工程建築。
從這份報告中不但能看出共和國存在的問題,也看得出移民存在的問題。因為人口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養老護理已經是服務業中所佔比例最大的一塊。根據社保機構統計,在2040年的時候,共和國至少缺乏1500萬養老護理服務人員,而養老護理的年產值在萬億元以上。因為共和國的主要青壯年勞動力都得從事社會生產,而且隨著勞動力減少,社會上出現了大量成功機會,雖然國家一再提高政策力度,鼓勵年輕夫婦養育更多的孩子,但是絕大部分育齡夫妻首先考慮都是事業,而不是家庭,所以以照顧未成年人,特別是嬰幼兒為主的家庭服務業成為了服務業中的第二大產業,在2040年的勞動力缺口高達1200萬。其他三個行業基本上都是勞動強度大、對技能要求不高、而且對體力要求比較高,所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的男性移民,以及年輕的女性移民的首選就業方向。
在前兩個產業中,養老護理照顧65歲以上的老人,家政服務的僱主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這些人都有著比較豐富的社會經驗與成熟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僱傭物件有比較高的要求,很容易受到社會輿論影響。如此一來,在僱傭看護員與保姆的時候,很多僱主寧願聘請奈及利亞移民,也不願意僱傭印度尼西亞移民。
特別是在2030年的那次排華反華風波之後,很多人在僱傭保姆的時候都明確提出不要印度尼西亞人。
斷絕了兩條最主要的從業渠道,印度尼西亞移民在共和國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機會大大降低。按照共和國的相關法律,持暫時居住證的移民要想成為共和國的永久公民,至少得在連續就業8年,或者在某一行業內連續就業5年。實際上,這個門檻非常低,在美國是11年與8年,在歐盟則是14年與9年。問題是,因為大部分移民缺乏勞動技能,要想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絕對不是件容易事情。據不完全統計,被共和國遣返的250萬印度尼西亞非法移民中,至少有100萬是暫時居住證到期,因為不想回國而擅自留下來,最終被移民局強行遣返。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共和國的移民法律法規對印度尼西亞人很不利。
除了前面提到的持續工作時間之外,2024年,也就是養老問題暴露出來之後,全體代表大會在“移民管理辦法第四修正案”中明確提到,所有以工作為由申請暫時居住證的外籍人員、以及申請永久居住證的外籍人員都得透過得到移民局認可的漢語資格考試。
要想留在共和國,至少得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而不是讓共和國的公民去適應移民,學習英語或者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語言。這項修正案並不嚴厲,要在美國拿到綠卡,要在歐盟拿到藍卡都得透過語言考試。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幾個“移民大戶”都不存在問題。比如在朝鮮,漢語已經成為第二官方語言,所有朝鮮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得學習漢語,並且在高考的時候得考試漢語成績。在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與緬甸,漢語都是必修的第一外語,而在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漢語也是必修外語。更重要的是,2035年前,漢語資格考試以口語為主,也就是以說為主。如此一來,共和國大部分盟國的年輕一代都能順利透過漢語資格考試。
非常可惜的是,印度尼西亞不是共和國的盟國,而且漢語在印度尼西亞也只是選修外語,而不是必修外語。2040年前,大約40%的印度尼西亞人在申請赴華工作與永久居住證的時候,都被語言擋在了共和國的國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