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當進攻變得有跡可尋的時候,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顯然,第二艦隊的襲擊行動確實有一定的規律。
按照美軍公佈的戰報,第二艦隊的襲擊間隔時間為4天左右,因此可以大致推斷在其後方大約2000千米處,肯定有一支規模不小的支援船隊,專門為其提供彈藥補給。更重要的是,第二艦隊是從北到南襲擊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重要港口城市(名義上很重要,實際上黑德蘭、卡那封與傑拉爾頓都是名副其實的漁港,軍事價值非常有限),所以在傑拉爾頓遭到襲擊之後,珀斯挨炸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而且這個間隔時間差不多就是4天。正是如此,美澳軍隊才抓住了機會,在4月20日,也就是第二艦隊襲擊珀斯的那天,抓住了該艦隊的尾巴,並且立即調動航空兵進行反擊。
雖然美澳軍隊的反擊沒有收到任何效果,畢竟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可以部署航空兵的基地少之又少,從其他地區調遣航空兵,不但難以協調,而且時間上也來不及,所以美澳軍隊的反擊多少帶有示威性質,即告訴第二艦隊,美澳軍隊不會束手就擒,只要抓住機會就會進行反擊。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第二艦隊也確實受到了威脅,而且在印度洋上,共和國海軍就這麼一支艦隊,加上美國海軍的第三艦隊一直在澳大利亞東南海域活動,如果第二艦隊有個什麼閃失,美軍第三艦隊肯定會再次前往印度洋。到時候,共和國海軍只能向印度洋增兵,從而削弱在太平洋上的兵力投入,對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產生影響。總而言之,在沒有多少意義的情況下,第二艦隊在4月20日的時候放棄了對澳大利亞的打擊行動,轉向返回亭可馬裡海軍基地。
在很多人看來,第二艦隊主動放棄了打擊美軍第三艦隊的最佳機會。
直到戰爭結束後,都有很多人認為,共和國海軍完全應該讓第二艦隊繼續南下,逼迫美軍第三艦隊前來決戰,並且趁機削弱美軍第三艦隊。
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增援給印度洋戰區的2座海上平臺,很有可能在印度洋戰場上幹掉美軍第三艦隊,從而使美國海軍遭到重創。
顯然,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不要忘記,第二艦隊襲擾澳大利亞的時間是2058年4月份,也就是戰爭爆發後不到4個月。雖然共和國已經在做全面戰爭動員,在“以戰爭為先”的基本思想指導下,國家生產力正在迅速轉化為戰鬥力,誰也不敢小看共和國爆發出來的戰爭潛力。但是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在短短4個月內完成戰爭動員(實際上共和國當局是在美國參戰後才進行戰爭動員,所以還不到4個月),因此共和國的戰爭實力還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海軍是一個建設週期非常漫長的戰略軍種,所以共和國海軍的規模還沒有得到擴充,兵力仍然有限。當時,共和國已經將重點轉移到太平洋戰場上,正在與美軍爭奪太平洋的制海權。不管怎麼看,共和國海軍都沒有理由在印度洋上投入太多的兵力。
即便不考慮這些戰略因素,從戰術角度上看,要想殲滅第三艦隊都不太可能。原因很簡單,從珀斯往南,就是非常出名的南風帶。在這一海域,常年狂風肆虐,別說脆弱的海上基地,就算是戰艦,也難以穩定航行,艦載航空兵的起降作業肯寶會受到影響,艦隊的防空作戰也會受到影響。除非萬不得已,沒有任何艦隊願意在南風帶裡作戰。換句話說,就算美軍第三艦隊應戰,第二艦隊也不一定能夠抓住機會。
綜合這些因素,不得不承認,第二艦隊襲擊澳大利亞西部地區,肯定是別有所圖。
實際上,聯絡一下共和國在太平洋上的動作就不難明白第二艦隊的意圖了。
馬爾地夫海戰之後,因為美國海軍全面退縮,甚至主動放棄了吉布提,南非等印度洋周邊國家也先後宣佈中立,所以共和國當局認定印度洋上短期內不會有大戰,即便美國打算在中東地區做文章,因為以色列與土耳其的戰爭準備工作均未到位,特別是土耳其,是否願意跟隨美國參戰都是個問題,所以美國不大可能立即點燃中東戰火。綜合這些因素,共和國當局做出了轉移戰略重點,積極主動打響太平洋戰爭的戰略決策。
3月初,共和國陸軍就向日本列島增派了20萬大軍,“穩住”了日本。
可以說,這一步非常關鍵。雖然到2058年,日本仍然是個人口僅5000萬的小國,但是在西北太平洋上,日本卻是僅次與共和國與朝鮮的大國,而且是唯一與美國關係密切的東亞國家。不管怎麼說,在共和國揮師東進的時候,肯定不想後院失火。早在制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