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航線完全在美國海軍與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得到了重重保護,除非共和國海軍能夠派主力艦隊進入北大西洋,並且奪取北大西洋的制海權,不然在僅僅使用潛艇的情況下,不大可能對這條航線構成致命威脅,最多隻能讓美國建造更多的護航戰艦。
當然,共和國也可以選擇向西進攻,即直接攻打美國東海岸地區。問題是,在跨越了整個歐亞大陸、甚至需要橫跨非州大陸,然後還得渡過大西洋才能進軍美國的情況下,共和國又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從完全相反的,而且更加便利的,後勤保障線還要短上好幾千千米的太平洋進軍線路呢?即便必須攻佔美國東部地區,也可以從巴拿馬運河進入加勒比海,而不是繞大半個地球從非州與歐州進軍美國。
總而言之,明確重點之後,也就能夠發現,袁晨皓的提議實際上沒有任何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應該成為熱點的不是澳大利亞,而是中東戰場。也就是說,應該由共和國陸軍在中東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牽制美國陸軍的主戰部隊,爭取讓美國陸軍把那些從俄羅斯撤出來的主力部隊放在中東戰場上,而不是派往太平洋戰場,這樣才能掩護共和國海軍進軍紐西蘭,並且以最小的代價佔領紐西蘭。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天軍對澳大利亞進行持續不斷的戰略轟炸,再用一支規模不算太大的艦隊封鎖澳大利亞,不出一年,就能讓澳大利亞失去利用價值。
討論中,華劍鋒就直言不諱的提到了這一點,認為袁晨皓在胡鬧。
當然,最關鍵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管怎麼打,首先都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奪取西南太平洋上的制海權。
可以說,只有在奪取了制海權之後,才有資格談論接下來的作戰行動。
受此影響,在1月下旬,裴承毅首先批准了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既用1個月的時間來殲滅美軍第三艦隊,奪取制海權,為接下來的進軍行動創造條件。至於要不要陸軍前去攻打澳大利亞,裴承毅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讓袁晨皓做好總參謀長的工作,在海軍南下與美軍第三艦隊決戰的時候,讓李東石在中東戰場上搞幾次有聲有色的進攻,減輕海軍的作戰壓力。
很明顯,裴承毅以非常委婉的方式否決了袁晨皓的提議。
當然,以袁晨皓的能力,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厲害關係。可以說,在提出由陸軍攻打澳大利亞之前,袁晨皓就應該知道,這個提議不可能被採納,而他提出這個提議的個人原因只是希望替大陸戰場上的眾多陸軍官兵、特別是那些剛剛獲得提拔的將領找點事情做,而不是讓數百萬大軍無所事事。
可以說,如何安置大陸戰場上的數百萬大軍,確實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因為是以集約集團的名義攻打俄羅斯,加上集團各成員國在戰爭期間出兵出力,所以在俄羅斯宣佈投降之後,佔領任務落到了所有集團成員國的身上。就算共和國早就在集團內部宣告,將單獨佔領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與烏拉爾山以東的西西伯利亞地區,只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中西伯利亞與東西伯利亞地區與集團成員國分享戰果,能夠留在俄羅斯,用來執行佔領任務的共和國軍隊也不過150萬。
除掉這部分軍隊,還有大約300萬官兵需要安頓。
雖然中東戰場繼續增兵,但是受作戰區域限制,李東石最多隻需要120萬官兵。除掉達到服役標準,即可以退役遣返的老兵之外,還有大約150萬官兵需要找事情做。當然,短期內還不是個大問題,畢竟很多官兵都需要休整,一些老兵還得回到國內的訓練場,適應其他氣象環境下的作戰戰術。
問題是,這150萬官兵,足以撐起一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
考慮到共和國已經完成戰爭動員,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正在源源不斷的從工廠送往前線與倉庫,裝備欠缺與物資緊張的問題在2060年能夠得到極大緩解,所以共和國陸軍也有能力在2060年發動一場新的戰爭。
這個時候,就得考慮開闢新的戰場。
可以說,這才是裴承毅願意聽取袁晨皓的提議,並且拿到決策會議上討論的真正原因。
如果不考慮客觀因素,最值得開闢的肯定是南美戰場。原因很簡單,南美洲是美國的後院。
與共和國一樣,美國也得依靠海外資源。雖然美國沒有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總人口超過7億(僅比共和國少了1億),社會勞動力與共和國相當,因為沒有嚴重的養老問題,所以美國的社會剩餘勞動力明顯比共和國多,也就可以適當提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