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行軍的時候,美以軍隊不可能擠在一起,而是按部隊的方式分成了好幾部分。
以美以軍隊的行軍能力,最多48小時,15萬大軍就將到達摩蘇爾。阿爾梅爾也是這麼制訂行軍計劃的,即在到達泰勒科切克之後過夜,等到6月25日天亮後再從泰勒科切克趕往摩蘇爾。
為了確保不在泰勒科切克被包圍,美以軍團還提前12個小時派出先鋒部隊,並且讓偵察部隊密切監視該鎮方圓150千米範圍內的情況。
在美以軍團的指揮官看來,150千米的防禦縱深已經足夠了。
這也很好理解,對於一支在野外突擊的部隊來說,即便不受到阻攔,也至少需要2個小時才能跑完150千米,而處於戰鬥狀態下的美以軍團在接到警報之後,只需要30分鐘就能完成作戰準備。也就是說,只要外圍偵察密度足夠大,就算共和國陸軍的突擊能力非常驚人,也不可能像對付土軍第7集團軍那樣,在泰勒科切克包圍與殲滅美以軍團。阿爾梅爾甚至希望李東石去攻打泰勒科切克,因為這樣一來的話,美以軍團就能夠利用已經修建好的防禦陣地,以逸待勞的迎擊共和國軍隊,然後藉助兵力優勢進行反包圍,一舉殲滅附近的共和國軍團。
暫且不說阿爾梅爾的這個計劃能否實現,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以逸待勞的肯定不是美以軍團。要知道,美以軍團在到達卡米什利之前都沒有得到充足休整,在到達卡米什利之後也沒有能夠多呆幾天。與之相比,雖然共和國陸軍的4個戰鬥單位也沒有能夠獲得足夠的休整,但是在之前的戰鬥中,除了圍殲土軍第7集團軍之外,4個戰鬥單位的近10萬官兵沒有參加作戰行動,而且圍殲第7集團軍的戰鬥打得很順利,對參戰的2個戰鬥單位的影響不是很大。也就是說,從6月9日到6月24日,李東石投入反擊作戰的4個戰鬥單位基本上是在前線附近休整。
更重要的是,對於剛剛到達泰勒科切克的美以軍隊來說,很難在一夜之間建好足夠堅固、而且足夠廣闊的防禦陣地,也就無法指望利用防禦陣地來阻擋共和國軍隊的進攻,也就無法像阿爾梅爾設想的那樣,將泰勒科切克變成共和國軍人的墓地。如果考慮到幾天之前剛剛在這裡結束的戰鬥,局勢反而對美以軍團不利。不管怎麼說,對共和國陸軍來說,再次攻打泰勒科切克肯定會輕鬆許多。
正是如此,“泰勒科切克會戰”在6月24日夜間打響時,阿爾梅爾就意識到,他犯了一個非常低階的錯誤,並且因此將美以軍團的15萬官兵送入了虎口。
李東石在中東戰場上發起的反擊行動也在這個時候達到了高潮。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92章 四量撥千斤
泰勒科切克戰役算得上是中東戰爭中的第二次決戰,即繼2058年底的大馬士革爭奪戰之後,交戰雙方首次在一個戰場投入的兵力超過50萬,而且以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的決戰性戰役。
事實上,這場戰役的意義遠沒有傳聞的那麼重大。
在6月24日夜間到7月7日的決戰階段,共和國陸軍先後投入4個戰鬥單位的10萬兵力,而美國陸軍也先後投入8個主力師大約16萬兵力,算上雙方盟國投入的兵力,在此期間參戰的部隊大約在50萬左右。如果從戰役目的,即消耗對方有生力量來看,可以說雙方都達到了目的。在決戰階段結束的時候,共和國陸軍傷亡與失蹤官兵大約35000人,盟國軍隊損失的兵力在10萬到11萬之間;美國陸軍傷亡與失蹤官兵大約55000人,盟國軍隊損失的兵力在15萬左右。也就是說,交戰雙方損失的總兵力佔到了參戰兵力的7成左右,即除了共和國陸軍與美國陸軍之外,其他幾支軍團幾乎全軍覆沒。這樣的戰鬥結果,多少讓交戰雙方的指揮官有點意外,而且超過了雙方的戰前預期。也就是說,在決戰階段的戰鬥結束之後,西約集團聯軍喪失了進軍摩蘇爾的能力,而集約集團聯軍也喪失了攻佔摩蘇爾與代爾祖爾的能力。雖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雙方圍繞著摩蘇爾與代爾祖爾打了幾場規模不算太小的戰鬥,但是結果是誰也奈何不了誰。到2059年底,隨著中東戰場上的整體局勢發生重大轉變,即共和國陸軍開始向中東戰場增兵,準備在該方向發起戰略反擊的時候,李東石主動從摩蘇爾與代爾祖爾撤軍,為接下來的進攻行動留出空間。
由此可見,這場持續數個月的反擊戰役,最大的收穫就是消耗了雙方的兵力。雖然從長遠來看,因為美軍與以軍沒有能夠抓住2059年下半年的寶貴機會休養生息,而是在中東的沙漠與山地中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