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紐西蘭仍然是世界上最為安全的國家之一。可以說,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讓紐西蘭享受到了和平帶來的一切好處,也讓紐西蘭在戰爭中變得非常脆弱,不得不投靠某個超級大國。
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紐西蘭不緊跟美國的步伐,美國甚至會出兵佔領這個島國。
不管怎麼說,紐西蘭自身的國防力量弱小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有能力阻止共和國佔領紐西蘭的,只有美國大兵。
問題是,保住紐西蘭的關鍵不是向紐西蘭增派多少部隊,而是制海權。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制海權,就算美國在紐西蘭部署百萬大軍,也不可能讓共和國軍隊放棄登陸紐西蘭的行動。
受此影響,在向紐西蘭增兵的時候,美國海軍還在策劃進行戰略反擊。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已經容不得美國海軍選擇了。
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美國海軍繼續退縮,將退到斯潘塞灣與聖文森特灣(位於斯潘塞灣東面)的第三艦隊撤往澳大利亞西南部地區,共和國海軍也會主動出擊,首先摧毀豪勳爵島上美國海軍花費巨大力氣建立起來的軍事基地,然後用炮彈與炸彈問候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的所有大中城市,拔除沿途的障礙,追著美國海軍第三艦隊進入印度洋,再一路追殺到南大西洋,直到把美國海軍趕回老巢。
顯然,美國海軍不能一直退卻,必須奮起抵抗。
為了讓抵抗變得有價值,既透過反擊迫使共和國海軍放棄南下的打算,美國海軍策劃了一次規模浩大的作戰行動,不但要投入第三艦隊的全部兵力,還要投入大約4000架作戰飛機、4座海上基地、以及數十艘潛艇。
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決定將剛剛編入現役部隊的8艘主力艦派往紐西蘭,並且以其為核心組建第34艦隊。至於要不要讓這支剛剛形成戰鬥力的艦隊參戰,美國海軍恐怕還得再考慮一下。
一時之間,西南太平洋上風起雲湧。
到2060年1月下旬的時候,除了第三艦隊的3支作戰艦隊(即第31艦隊、第32艦隊與第33艦隊)透過巴斯海峽進入塔斯曼海之外,第34艦隊也已到達西南太平洋,4座海上基地則在豪勳爵島南面組成了海上基地群,成百上千的美軍戰機則沿著從美國西海岸到夏威夷群島、再到聖誕島(夏威夷南面,屬於基裡巴斯共和國)、南庫克群島的阿瓦魯阿、紐西蘭、最後到達澳大利亞的“太平洋空中戰略通道”陸續趕來。
大戰一觸即發,共和國海軍這邊卻是波瀾不驚。
到1月底的時候,除了讓“太平島”號海上基地轉移到萬那杜南部海域之外,共和國海軍僅讓艦隊在新喀里多尼亞以北海域活動,沒有南下塔斯曼海。與之相比,共和國陸戰隊的行動也不是很積極,出兵接管了新喀里多尼亞的軍事設施之後,僅向前線增派了1個旅的工程部隊,在努美阿擴建港口與機場,並且在東面的沃爾波爾島(無人定居的珊瑚島,屬於法國的國有資產)修建綜合性陸戰隊營地。由此可見,共和國軍隊沒有立即從新喀里多尼亞南下的意思。
問題是,共和國海軍肯定得提前南下奪取制海權,不然沒有必要增派第四座海上基地。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共和國軍隊內部肯定在如何南下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可以想像,在是否需要攻打澳大利亞的問題上,肯定會產生嚴重分歧。
必須承認,即便出兵攻打澳大利亞,為的也不是澳大利亞的資源。雖然澳大利亞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早在100年前就有人驚歎,上帝過於偏愛這塊大陸上的子民,竟然以鬼斧神工般的能耐給了澳大利亞如此豐厚的礦產資源。從地質學上講,澳大利亞由幾大板塊構成,擁有多處由板塊積壓形成的山脈與谷地,板塊的相互運動,將地下的礦物帶到了地表。拿鐵礦來說,世界上品位最高、儲量最大、開採最方便的幾座露天鐵礦都在澳大利亞。但是對共和國來說,澳大利亞顯得過於遙遠,而且也過於虛幻。事實上,100多年前的日本,也沒有打算透過佔領澳大利亞來獲取資源,而是把希望放在了更加現實的東南亞地區。
當然,在理由上,肯定有人提到澳大利亞的資源。
從現實出發,就算共和國出兵佔領澳大利亞,也不等於能夠利用澳大利亞的資源。原因很簡單,不管是美軍、還是澳大利亞軍隊,肯定會在淪陷或者投降之前破壞所有礦產的生產裝置,甚至會用埋設地雷、定時炸彈、炸燬礦洞等等方式來阻止共和國開採澳大利亞的貴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