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阿爾梅爾遇到了兩難選擇。
雖然代爾祖爾距離摩蘇爾數百千米,距離大馬士革也有數百千米,加上集約集團聯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多,所以很難一口氣打到大馬士革,但是隻要代爾祖爾失守,卡米什利的美以軍隊的右翼就將暴露在共和國軍隊的炮口之下,加上共和國陸軍的強大突擊能力,阿爾梅爾肯定不希望在側翼不穩的情況下讓15萬大軍馳援摩蘇爾,更不會指望在此情況下能夠南下攻打巴格達。
可以說,西約集團聯軍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守住代爾祖爾。
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增援代爾祖爾,肯定來不及增援摩蘇爾,而摩蘇爾淪陷的話,守住代爾祖爾的意義也不大。要命的是,如果反過來的話,即守住了摩蘇爾,卻丟掉了代爾祖爾,後果將更加嚴重,因為這意味著摩蘇爾的西約集團聯軍成了甕中之鱉。更要命的是,美以聯軍還不敢輕易分兵,因為分散兵力只會給對方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考慮到共和國陸軍的戰術機動能力,阿爾梅爾甚至有理由相信,李東石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在某個方向上投入4個戰鬥單位,即利用10萬大軍吃掉一股美以軍隊,然後調整進攻方向,吃掉另外一股美以軍隊。真要打到這個地步,阿爾梅爾就算自裁也抵償不了犯下的過錯。
由此可見,打到這個時候,李東石仍然掌握著主動權。
對阿爾梅爾來說,只有一個辦法能夠化解危局,並且奪回主動權,那就是在卡米什利南面建立一道防線,並且派重兵駐守,已經到達卡米什利的15萬美以軍隊全速東進,爭取在共和國陸軍打到卡米什利之前替摩蘇爾解圍,然後再返回卡米什利,穩住防線。如果能夠在卡米什利當摩蘇爾之間與共和國陸軍決戰,並且殲滅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部隊,則能一舉解決所有問題。
當然,阿爾梅爾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夠讓李東石認識到,用2個戰鬥單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打下卡米什利,他就會把主力放到摩蘇爾西面,即在之前殲滅土軍第7集團軍的泰勒科切克鎮(位於敘伊邊境線附近的伊拉克小鎮)與美以軍隊打一場規模浩大的運動戰,並且由此決定戰場上的局面。
不管怎麼說,美以軍團有15萬大軍,而共和國陸軍只有4個戰鬥單位。
如果有必要,阿爾梅爾還能再向前線增派15萬作戰部隊,而李東石最多隻能增派2個戰鬥單位的5萬兵力,從兵力上講,阿爾梅爾佔了大便宜。
關鍵就是,如何在卡米什利南面建立起一道足以頂住2個戰鬥單位的防線。
為此,阿爾梅爾在6月21日就讓土耳其國民軍的第3集團軍群移防哈塞克,並且沿著哈布林河西面的公路線構築多道防線。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大手筆。
土軍第3集團軍群包括了之前被殲滅的第7集團軍,另外還有第3集團軍、第11集團軍與第17集團軍,其中第3集團軍是土軍主力,由12個師組成,總兵力超過15萬,另外2個集團軍的兵力在10萬左右。也就是說,為了擋住正在南面攻打代爾祖爾的共和國陸軍的2個戰鬥單位,阿爾梅爾動用了大約35萬土軍!
雖然從大陸戰場上的經驗來看,35萬土軍不見得是2個戰鬥單位的對手,畢竟土耳其國民軍的素質不會比俄羅斯陸軍高,裝備也不如俄羅斯陸軍,戰鬥力自然低得多,但是從單純防禦的角度出發,35萬土軍至少能夠堅持1周。用阿爾梅爾的話來說,就算35萬土軍集體繳械投降,共和國陸軍也得花上好幾天的來收編這麼多的戰俘。從阿爾梅爾的戰役部署來看,他所需要的也就僅僅是幾天的時間而已。不管怎麼說,幾天之後,美以軍團不是成功替摩蘇爾解圍,就是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部隊,或者被對方擊敗,反正到時候土軍有沒有守住哈塞克防線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總到來講,阿爾梅爾的計劃考慮到了方方面面,卻忽視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即共和再陸軍的戰場機動能力與機動手段。
要知道,共和國陸軍是第一支實現了“空中化”的地面部隊,不但作戰人員可以透過空運的方式機動,就連所有主戰武器也能由垂直起降運輸機空運,並且以空降與機降的方式前往任何地點作戰。
不可否認,如果單純依靠空中機動,肯定會對陸軍航空兵產生很大的壓力,而且會使陸軍的編制體系變得異常龐大。拿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單位來說,即便是主力戰鬥單位一次也最多隻能空運三分之一的作戰部隊,而預備戰鬥單位一次只能空運五分之一的作戰部隊,因此平均下來,一次大約只能空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