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能的是防空導彈的火控通道。如果防空導彈不再需要火控通道,至少不需要專門的火控照射雷達,能夠依靠探測系統提供的粗略資料,然後完全靠自身的探測系統搜尋並且攻擊目標,那麼防空系統的效能就不再由火控通道限制,而是由探測系統的探測能力決定。很明顯,提高探測能力要比增加火控通道划算得多。直到21世紀30年代末,防空導彈才在“智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擁有足以應付一般戰場環境的自主攻擊能力,並且在隨後的10多年內發展成熟。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年,也就是在2052年左右,共和國與美國海軍的新一代防空導彈才具備自主攻擊能力。直到這個時候,“聯合防禦系統”才成為了真正有效的戰術系統。

作為武器系統,自然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無缺。

在充分利用艦隊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艦隊防空效率的時候,“聯合防禦系統”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缺點,那就是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所有加入該系統的作戰平臺都啟動高速資料鏈,從而釋放出極為明顯的電磁輻射。

毫無疑問,在新式反艦導彈面前,啟動戰術資料鏈的戰艦就像是在黑暗房間裡拿著電筒的人,再明顯不過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等於讓原本集中攻擊第六艦隊的反艦導彈分散到了其他艦隊身上。

雖然從理論上看,這等於提高了各艦隊的生存機率,畢竟任何一支艦隊的攔截能力都有個上限,在上限範圍之內的攔截效率最高,而超過上限的話,不但阻攔截效率低,還肯定會有戰艦被導彈擊中。換句話說,一支艦隊對付1200枚導彈,肯定要比對付400枚導彈容易得多(因為第八艦隊只有1支航母戰鬥群,即便平攤下來,第六艦隊也要分到500多枚反艦導彈,而不是400枚,所以這個比喻並不完全準確)。但是當反艦導彈的數量足夠多,對每支艦隊都構成了威脅的時候,分散攻擊就等於增加損失。

客觀的講,當時攻擊美軍艦隊的反艦導彈並不多,卻非常先進。

眾所周知,共和國海軍一直重視反艦導彈,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先進反艦導彈當成剋制美國航母戰鬥群的主要武器。即便在21世紀中葉,隨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全面推廣普及,反艦導彈的作戰效能大大降低,共和國海軍也沒有放鬆相關研製,反而想方設法的提高反艦導彈的抗干擾能力。

問題是,既然是導彈,就是制導武器,而用來攻擊移動目標的制導武器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面前都顯得脆弱不堪,至少攻擊精度會大打折扣。

戰鬥打到這個時候,美軍已經別無選擇。

面時蜂群般的反艦導彈,美軍艦隊只能放棄硬防禦,把希望寄託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身上。

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大約在15點47分,第六艦隊就率先使用了強制電磁干擾系統。

在接下來的數分鐘內,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也先後使用了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而且三支艦隊都多次使用。

雖然在第二波攻擊機群發起的攻擊中,至少有11艘美軍戰艦被導彈擊中,其中包括第六艦隊的1艘巡洋艦與3艘驅逐艦、第四艦隊的2艘驅逐艦與第八艦隊的1艘驅逐艦被導彈擊沉,另外還有第六艦隊與第四艦隊的1艘航母被導彈擊傷,但是從總體攻擊效率來看,反艦導彈對戰艦的威脅確實不大,與10多個小時前的那場海戰比起來,甚至比不上護航戰艦上配備的電磁炮。

當然,反艦導彈也不是一無是處。

從這輪交戰來看,艦隊遭到反艦導彈攻擊之後,即便使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能夠使反艦導彈的攻擊效率降到最低,但是艦隊本身的作戰能力、特別是應對突然打擊時的應變能力肯定會大大降低。別的不說,在使用強制電磁干擾的時候,為了確保艦隊裡的各艘戰艦相互掩護,必須降低艦隊的航行速度,並且將戰艦的間隔距離縮短到30千米以內,最好能夠控制在15千米到20千米之間。如此一來,不但美軍艦隊將變得更加密集,而且戰艦的機動性肯定會受到限制。換個角度看,如果在這個時候來一場炮擊,而且是在得到前線情報支援的炮擊,恐怕美軍艦隊再厲害,也會全軍覆沒。

只不過,在這場海戰中,印度洋艦隊裡的那些電磁炮是派不上用場了。

在使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時候,美軍艦隊就開始轉向,做出了撤離戰場的決定。雖然此時美軍艦隊派出去的攻擊機群錯過了共和國艦隊的第二波攻擊機群,正在全速北上,但是在攻擊共和國艦隊之前,美軍攻擊機群遭遇了共和國艦隊派出的第三波攻擊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