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的還不僅僅是制海戰術,而是整個作戰體系。雖然與其他兵器一樣,電磁炮不可能取代其他兵器,只能成為作戰系統中最有效、也是利用率最高的一種兵器,但是在這場世界大戰中,作為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實現的能量武器,電磁炮將戰爭帶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一個由能量決定勝負的時代。
可以說,人類文明也在這個時候邁入了能量時代!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67章 主力對決
美軍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遭到襲擊的時候,從大西洋遠道而來的第六艦隊已經到達迪戈加西亞南面。因為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按照預期轉向南下,所以在6日天亮前就與第六艦隊在迪戈加西亞西南方向大約 1200千米處會合。
這個時候,第三艦隊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美軍海上基地也被擊潰。
擺在美軍指揮官面前的選擇非常殘酷,要麼北上與共和國艦隊決戰,要麼轉向南下拋棄迪戈加西亞。
從兵力上講,3支美軍艦隊擁有7支航母戰鬥群,7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總共擁有各類戰機600餘架,加上部署在護航戰艦上的垂直起降飛機大多為能夠攜帶反艦導彈作戰的垂直起降反潛巡邏機,總計有700多架戰機。即便按照正常出動率計算,即三分之一的艦載戰鬥機與半數反潛巡邏機分兩個批次發起攻擊,也能在第一波攻擊中投射近千枚反艦導彈、並且在第二個波次中用大約300枚反艦導彈進行補充攻擊。按照美軍掌握的情報,兩輪攻擊足以打垮共和國海軍的印度洋艦隊。
問題是,美軍艦隊面臨一個用兵力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是在迪戈加西亞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部署在該島上的遠端巡邏機無法配合艦隊行動,也就無法撥尋共和國艦隊。即便在吉布提與達爾文港還各有幾十架遠端巡邏機,並且能夠從其他戰區調遣巡邏偵察力量,可是在浩瀚的印度洋上,從這兩地起飛的巡邏機根本派不上用場。
也就是說,在執行攻擊任務之前,美軍艦隊還得動用相當數量的艦載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因為共和國艦隊的艦載戰鬥機全部換成了重型戰鬥機,而重型戰鬥機在執行攻擊任務時的作戰半徑超過2000千米,美軍的多用途戰鬥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的作戰半徑卻不到2000千米,所以美軍只能動用重型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如此一來,美軍艦隊的防空力量勢必被嚴重削弱,從而對攻擊行動造成負面影響。
綜合這些因素,不難得出結論。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指揮官的唯一選擇就是南下,沿著南風帶向東航行,前往澳大利亞西南的珀斯。
問題是,就在美軍準備撤退的時候,一條訊息讓美軍指揮官改變了主意。
戰場時間7點30分左右,1艘正在向東南方向逃跑的美軍海上基地模組船遭到共和國海軍艦載戰鬥機的襲擊,在被擊沉之前,這艘長253米、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快速運輸船發出了戰報,並且明確提到發動襲擊的是重型艦載戰鬥機。因為快速運輸船遭到襲擊的海域距離最近的陸地也有近2000千米、距離最近的共和國軍事基地則超過了3500千米,加上當時共和國沒有向東印度洋派遣充電飛機,所以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襲擊美軍快速運輸艦的確實是艦載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重型艦載戰鬥機的攻擊半徑在2000千米左右,如果考慮到在攻擊之前還要搜尋目標,則作戰半徑必然縮短到1500千米、甚至1000千米之內。即便按照2000千米計算,而且共和國艦隊正好在該運輸艦的正西方,其所在海域距離迪戈加西亞也有大約3500千米、距離在迪戈加西亞南面海域活動的美軍艦隊則有3000千米左右。換句話說,就算這支共和國艦隊全速西行,也要等7個小時才能攻擊美軍艦隊。如果美軍艦隊向西航行,則能始終呆在共和國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外。
結合之前的各種戰場資訊,可以斷定在印度洋東部海域活動的是南海艦隊,而不是印度洋艦隊。也就是說,實力強大的印度洋艦隊仍然在迪戈加西亞北面某處海域,只要美軍艦隊轉向北上,不但能夠避開南海艦隊,還能抓住印度洋艦隊。雖然以7支航母戰鬥群的實力不一定能夠同時擊敗兩支艦隊,但是肯定能夠擊敗印度洋艦隊。因為印度洋艦隊擁有共和國海軍最先進、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4艘超級航母,所以單獨殲滅印度洋艦隊的誘惑不可說不小。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另外一種情況。
在評估戰場形勢的時候,美軍指揮官就考慮到了另外一種極端可能性,即攻擊快速運輸艦的戰鬥機確實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