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坦克就要比同時代的蘇聯主戰坦克大一圈,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卻缺乏機動性。到21世紀初,美國獨霸全球,國勢更是如日中天,在全球範圍內都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對手,所以美國陸軍放棄了傳統戰略,轉而祭起了進攻大旗,在數場戰爭中均以攻代守,打了好幾場漂亮仗,其中以伊拉克戰爭最具代表性。在此期間,美國陸軍率先走上了輕型化道路,眾多缺乏戰略機動能力的重型裝備遭到淘汰。2017年的伊朗戰爭算得上是美國陸軍再次轉型的轉折點,因為輕型化陸軍無法適應嚴酷的地面戰鬥,美軍在伊朗戰場上一敗塗地,所以在此之後,美國陸軍再次選擇了戰略防禦,提高了對重型裝備的重視程度。而在此時期,美國的國力正在走下坡路,國際地位也大不如前,美國陸軍轉型成為美國轉型的縮影。直到2035年的印度戰爭,隨著大蕭條的餘波逐漸散去,全球經濟開始回暖,加上共和國在印度戰爭中的出彩表現,美國再次走上了爭霸道路,其基本戰略由守轉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美國陸軍的基本戰略也轉向進攻,並且在數年之內裝備了一大批以戰略機動能力見長的主戰武器,不然美國陸軍也無法在2041年的時候,在中東戰場上向共和國陸軍叫板。中東戰爭之後,美國陸軍率先提出了“攻守平衡”戰略,即在高度重視部隊戰略機動性的同時,著重提高主戰裝備的戰場生存能力,致力打造一支進可攻、退可守的均衡陸軍。眾所周知,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與美國形成了新的戰略平衡,兩個超級大國都難以在短期內擊敗對手,戰略均勢已經形成。
由此可見,陸軍的發展規律,實際上就是國家實力的縮影。
當然,共和國陸軍也不例外。
中東戰爭之後,未來陸軍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前面提到,美國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了“攻守平衡”的陸軍轉型思想。暫且不論美國的觀點是否正確,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共和國陸軍並沒急著提出改革計劃,甚至沒有出現新的戰術體系。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陸軍受戰爭與軍事改革雙重限制,在共和國的總體戰略又擴張轉為收縮的前提條件下,陸軍改革自然無從談起。
事實上,早在中東戰爭之前,共和的陸軍就有了改革思潮。
眾所周知,地面戰鬥單位就是共和國陸軍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採取的具體行動,而且在中東戰爭期間收到了顯著效果。
根據共和國陸軍做的評估,如果沒有這次改革,而是用印度戰爭時期的編制去打中東戰爭,至少需要動用75萬兵力。也就是說,即便沒有因為第二次軍事改革而縮編,共和國陸軍也要在戰爭期間擴充兵力,根本不可能用8個戰鬥單位、大約16萬地面部隊挫敗數十萬美軍。
問題是,戰鬥單位並非盡善盡美,
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是在戰略態勢大轉變的背景下進行的,即共和國由戰略擴張轉為戰略收縮,所以陸軍轉型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即針對中等國家的地區戰爭,或者與大國的有限區域性戰爭為主,並不要求打贏世界大戰。如果從2035年算起,到2055年,剛好維持了20年。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一次戰略轉型只持續了20年,顯得過於倉促。
按照21世紀的標準,即便是地面主戰裝備,其平均服役時間也在20年以上,一些價值昂貴的主戰裝備,比如主戰坦克,平均服役時間更是長達30年以上。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發的M1系列主戰坦克,直到2020年仍然是美軍主力。由此衡量,持續20年的戰略轉型確實過於侷促。
問題是,2035年之後的軍備發展速度比21世紀初快了許多。
以共和國的裝備發展規律來看,陸軍大部分主戰平臺的服役週期只有20年。比如在印度戰爭中大顯神威的DZ…31系列主戰坦克與DB…30步兵戰車到2050年前後就面臨效能落後的尷尬處境,並且從2055年開始,陸續被新的主戰平臺取代。由此計算,這兩種主戰平臺的平均服役週期也就只有20年。
美國陸軍的發展規律也相差不大,即大部分裝備的服役週期只有20年。
由此可見,到2050年的時候,隨著新一代主戰裝備進入正式研製階段,共和國陸軍必須確定新的戰術指標,也就得為總體戰略下個定論。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提出了“均衡戰術”。
與美國陸軍的“攻守平衡”相比,共和國陸軍的“均衡戰術”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即以建立一支進可攻、退可守的地面部認為目標,透過研製新式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