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蓄電池。更重要的是,從這17艘快速運輸艦的滿載排水量與最大載重量可以大致算出,其攜帶的複合蓄電池並不多,因此肯定要從外界獲取電能,不然其續航力將非常有限。在部署後的2年間,22艘快速運輸艦也始終以編隊的方式活動,即始終由1艘配備了可控聚變反應堆的“核心艦”率領其他運輸艦活動。僅此一點就可以斷定,這是一套海上基地系統。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判斷海上基地的身份,那就是配套航空兵。
雖然從實際使用上來看,海上基地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扮演的都是兵力投送平臺,即作為流動的野戰機場,為其他兵力服務。如此一來,並不是所有的海上基地都需要有配套的航空兵,在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配套的航空兵,而是在作戰的時候,根據實際需要調遣航空兵。事實上,因為海上基地主要支援垂直起降運輸機,在支援戰鬥機與其他需要滑行起降的飛機時,可以提供長達1500米的跑道(某些極端情況下,甚至能夠提供長達3000米的跑道,以支援大型戰略運輸機),所以起降沒有任何難度可言,絕大部分飛行員都不需要進行特別訓練。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用海上基地來頂替航母,在遠離本土的海域執行奪取制海權與制空權的作戰任務的時候,就得為之提供配套的航空兵了。前面介紹過,在執行制海作戰任務的時候,海上基地往往會分解成數套活動的海上機場,避免因為過分龐大而喪失機動能力。也就是說,在此情況下,能夠提供給航空兵的起間空間非常有限,而大部分戰術戰鬥機要想確保作戰半徑,就得采用常規方式起降,因此對飛行員的能力,特別是在短跑道上起飛的能力有很高要求。
毋庸置疑,部署在澳大利亞的美國海軍航空兵都接受過特別訓練。
按照軍情局掌握的情報,第4戰術航空大隊(常駐澳大利亞的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具體番號)的飛行員每年都要回國接受為期3個月的特別訓練,期間還要在夏威夷與關島進行適應性訓練,如果條件成熟的話,還會部署到航母上進行適應性訓練。
與之相比,部署在菲律賓的第6戰術航空大隊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
綜合這些情報,軍情局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那就是一座海上基地。
也就是說,與第三艦隊在巴斯海峽會合的時候,美軍海上基地的行蹤就引起了共和國海軍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美軍指揮官決定動用海上基地的時候,也犯了一個錯誤。
戰場時間6日凌晨1點30分,也就是澳大利亞西部時間4點30分,在美軍指揮官下令組建海上基地之後大約2個小時,駐紮在澳大利亞西部的傑拉爾頓、以及西南部珀斯的美軍第4戰術航空大隊的300多架戰鬥機陸續起飛。
雖然這些戰鬥機分別部署在2地4座機場上(其中2座為美軍獨佔的軍事基地,另外2座為美軍與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共享的基地),但是300多架戰鬥機要想全部起飛,也得花上點時間。以機場平均每分鐘起飛2批戰機,每批2架來算,一座機場起飛80架戰鬥機,前後也得用上20分鐘。
與此同時,部署在澳大利亞東部與東北部的第4戰術航空大隊的其他200多架戰鬥機也開始陸續起飛。
雖然共和國的偵察衛星全部報廢,但是潛伏在澳大利亞的共和國諜報人員可不是瞎子。
一下子出動這麼多戰鬥機,絕對不是小事。
大約1個小時後,也就是共和國時間5點30分,軍情局發出了最高階別的戰術警報。
戰場時間2點45分,共和國海軍司令部透過長波電臺發出戰術警報。
事實上,在此之前,共和國海軍已經提高了警惕,並且派出偵察機,在東印度洋上全力撥索美國海軍的快速運輸艦隊。
當然,美軍指揮官並不知道,攻擊迪戈加西亞的不是南海艦隊,而是印度洋艦隊。
戰鬥打響之後,首先由印度洋艦隊出動艦載戰鬥機,並且由護航戰艦發射重型巡航導彈,對迪戈加西亞進行了全面打擊。為了讓對手相信攻擊是由南海艦隊發起的,不但精心部署了戰鬥機的攻擊航線,還為巡航導彈設計了更加曲折的攻擊線路。當然,從前面提到的情況來看,因為迪戈加西亞的美軍預警系統不是很完善,並沒提前發現來襲機群,所以這些安排的意義並不明顯。
與外界預料的完全相反,南海艦隊沒有奔向迪戈加西亞。
換個角度來看,明知道第六艦隊無法及時趕到,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不會冒著遭到突然打擊的風險馳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