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隊的首要任務是掩護由20多艘快速運輸艦組成的船隊前往迪戈加西亞,而不是參與海戰。正是如此,第三艦隊在進入印度洋之後,除了直接開往迪戈加西亞之外,還得將航行速度降低到40節以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護航戰艦上的聲納能夠正常工作。
顯然,第三艦隊沒有什麼好指望的。
正是如此,當時全世界都把焦點放在了美軍的第四艦隊、第八艦隊、第六艦隊,以及共和國海軍的印度洋艦隊與南海艦隊身上。從時間上推算,共和國海軍將搶先集中發起進攻所需的力量,所以從戰術上推斷,將由共和國海軍搶先發起進攻,即透過打擊迪戈加西亞迫使美國艦隊現身參戰,然後攻擊美國海軍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再集中力量攔截趕到戰場的第六艦隊。從戰術上講,應該由南海艦隊攻擊迪戈加西亞,印度洋艦隊則埋伏在馬爾地夫群島海域。因為共和國在馬爾地夫群島與印度半島南端擁有數座綜合性海軍基地,不但能夠部署重型戰鬥機,還能夠部署上百架遠端巡邏機,所以美國艦隊幾乎沒有辦法發現埋伏在馬爾地夫群島海域的印度洋艦隊。也就是說,只要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在迪戈加西亞受到攻擊之後轉向東行,就將進入印度洋艦隊的伏擊圈,從而遭到毀滅性打擊。
很簡單,也很合情合理的戰術。
客觀的講,除非美國海軍放棄迪戈加西亞,即以犧牲迪戈加西亞的方式來保全兩支艦隊,不然就無法逃出共和國海軍的伏擊圈。雖然理性看待這場海戰,美國海軍有足夠的理由放棄迪戈加西亞,不管怎麼說,保全艦隊要比保全基地更加重要,但是美國海軍增兵印度洋的目的就是要保住迪戈加西亞,而且只有保住了迪戈加西亞,才能將印度洋東面的達爾文港與印度洋西北的吉布提聯絡起來,也才有資格與共和國爭奪印度洋制海權,從而使共和國不得不在印度洋上留駐重兵。如果丟掉了迪戈加西亞,哪怕是讓迪戈加西亞失去了作為海軍基地的能力,吉布提都很容易遭到攻擊,達爾文港也孤掌難鳴,從而使美國海軍徹底被趕出北印度洋,再也無法對共和國的北印度洋航線構成威脅。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迪戈加西亞可以拋棄,美國海軍就不會把大西洋艦隊裡最強大的兩支艦隊派過來。要知道,戰爭爆發前,美國海軍剛剛利用“安全檢查”的名義,秘密啟用了3艘封存的航母,其中2艘留在大西洋艦隊,使大西洋艦隊的航母數量增加到7艘(另外1艘計劃分配給太平洋艦隊,預計將在1月10日左右到達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的航母數量也將因此增加到8艘)。也就是說,除了第八艦隊(隸屬於大西洋艦隊)的1艘航母外,另外6艘航母全在第四艦隊與第六艦隊,而在北大西洋上活動的第二艦隊沒有航母。雖然按照美國海軍的動員計劃,最遲到2月10日,就會有另外5艘航母解封,其中有2到3艘將被留在大西洋艦隊,但是在此之前,美國海軍將大西洋艦隊的全部航母都派往印度洋,足以證明美軍對印度洋戰場的重視程度。
算上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的第三艦隊,更有理由相信,美軍不會輕易拋棄迪戈加西亞。
戰鬥開始之後,實際情況也與之相差不大。
5日夜間,共和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轟炸了迪戈加西亞。按照美軍的交戰記錄,當天晚上還有數百枚由戰艦或者轟炸機發射的巡航導彈落在了迪戈加西亞島上,而參與轟炸行動的艦載戰鬥機應該在200架左右。考慮到“上海”級航母在全部攜帶重型戰鬥機的情況下,最大載機量不會超過100架,因為南海艦隊在迪戈加西亞東部海域活動,必須考慮美國空軍部署在澳洲的轟炸機構成的威脅,所以不可能出動全部艦載戰鬥機,必須留下部分執行艦隊防空任務,出動200架戰鬥機攻擊迪戈加西亞,基本上是南海艦隊的最大攻擊能力了。比較可惜的是,因為迪戈加西亞島上的遠端警戒雷達在轟炸中被摧毀,而攻擊機群在進入的時候採用了超低空飛行的突防手段,所以在轟炸結束的時候,美軍沒能判斷出這些戰鬥機到底來自北面,還是來自東面。
出於安全考慮,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立即轉向。
巧合的是,這個時候,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正好在塞席爾群島東面。也就是說,迪戈加西亞遭到轟炸的時候,這再這支艦隊正在向東南方向航行,收到訊息的時候,兩支艦隊立即轉向南下。
23點左右,即迪戈加西亞遭到轟炸後大約1個小時,到達科科斯群島南面大約550千米處的第三艦隊遭到突然襲擊。
根據美軍的交戰記錄,襲擊來得非常突然,在近千枚反艦與彈出現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