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拿歐盟要挾共和國,使共和國投鼠忌器,不敢全力對付俄羅斯。
只要能夠迫使共和國把矛頭轉向美國,將美國拖入戰爭,俄羅斯受到的壓力就將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
總而言之,在喬德諾維奇等一批主戰派要員看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雖然俄羅斯不可能擊敗共和國,但是能夠透過戰爭改善周邊環境,提升國際威望,為全面振興創造機會。
這也正是包括契力亞科夫與切爾溫斯基在內的眾多主和派追求的最高目的。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28章 戰略圍剿
俄羅斯當局能將生死存亡的威脅當成民族復興的機會,共和國自然不會例外。
10月14日,裴承毅結束了為期3天的馬德里之行,乘坐“共和國一號”回國,並且計劃在回國途中順道訪問伊朗、巴基斯坦與吉爾吉斯坦。
毋庸置疑,這一順道訪問立即被美俄認為是共和國全面圍剿俄羅斯的重要步驟,因為拉攏歐盟後,只需要完成南翼側面包抄,共和國就全面包圍了俄羅斯,為此就得拉攏西亞的伊朗、南亞的巴基斯坦與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加上與共和國關係密切的阿富汗與塔吉克,一條東起朝鮮半島,經東亞、中亞、南亞、西亞、東南歐、東歐,西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不是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成員國)的對俄戰略包圍圈就初具規模,對俄的戰爭部署基本到位。
按照美國新聞媒體的說法,裴承毅在此時訪問伊朗、巴基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的目的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問題是,共和國需要拉攏伊朗、巴基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嗎?
巴基斯坦不用多說,作為共和國最重要的盟國之一,別說一同對付俄羅斯,就算向美國開戰也不會有絲毫遲疑。
雖然伊朗與共和國的關係不是太密切,在某些重大國際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但是在對俄問題上,伊朗當局一直不含糊,特別是在共和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不會像美國那樣,透過扶持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干預中東事務之後,伊朗就將北面的俄羅斯視為最大的潛在威脅。原因很簡單,在共和國控制了中亞與南亞的區之後,俄羅斯要想南下印度洋就只能走高加索…伊朗這條地面通道,即便以俄羅斯的實力,短期內很難把南下由理想變成現實,可是從長遠來看,只要俄羅斯發展壯大,就將繼續彼得大帝與葉卡捷琳娜女皇未盡的偉業,獲得一段溫水海岸線。事實上,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全面投靠美國,就是因為受到了來自北方的強大威脅。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發展政策,在遭到美國全面封鎖的情況下都沒有投靠蘇聯,仍然與蘇聯的野心有關。直到前蘇聯解體,外高加索地區與中亞地區的幾個加盟共和國宣佈獨立,俄羅斯與伊朗不再接壤,兩國關係才有所改善。這一友好關係沒有持續多久,隨著俄羅斯進軍外高加索地區,以及在中亞地區興風作浪而煙消雲散。伊朗在中東戰爭之前積極與共和國改善關係,除了應付來自美國與以色列的威脅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抗衡俄羅斯在的南下行動。總而言之,就算伊朗不會幫著共和國攻打俄羅斯,也會傾向於共和國,阻擋俄羅斯南下。
事實上,在針對俄羅斯的戰略封鎖鏈條中,吉爾吉斯斯坦最為重要。
從地理位置上看,吉爾吉斯斯坦處在共和國、哈薩克、烏茲別克與塔吉克之間,位於天山山脈西段,全境多高山,地形崎嶇複雜,與塔吉克一同被稱為“中亞屋脊”。與艱險地形相對應的,就是其重要的戰略價值。從地形上看,吉爾吉斯斯坦不是大兵團作戰的理想戰場,僅是崎嶇複雜的地形就能讓任何一支軍團望而卻步。相對而言,中亞大平原、以及裡海北面的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沖積平原才是用兵之地。問題是,共和國要想進軍中亞,就得控制吉爾吉斯斯坦,或者說以從吉爾吉斯斯坦順勢而下。同樣的,俄羅斯要想守住中亞、特別是地形平坦的哈薩克,就得奪取吉爾吉斯斯坦,將吉爾吉斯斯坦打造成不可突破的戰略防線。再把眼界放遠一點,共和國與巴基斯坦的戰略鐵路線就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面200多千米處,共和國西北的伊犁河谷、以及以喀什為中心的西疆地區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俯瞰之下,即便從保證本土戰略安全出發,共和國也要全力控制吉爾吉斯斯坦,而俄羅斯要想迫使共和國在戰爭中以戰略防禦為主,放棄戰略進攻,更得不遺餘力的打下吉爾吉斯斯坦。
由此可見,這三個國家確實是完成對俄戰略包圍的重要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