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勳立即明白了王元慶的意思,點頭答應了下來。
見到李存勳是“聰明人”,王元慶沒再多說什麼。
與趙潤東“分工”之後,王元慶主要負責外交與政府工作。對王元慶來說,這既是鍛鍊,也是考驗。
外交方面的問題不是很大,共和國一直以“有理、有利、有節”的方式推進戰爭。在沒有談判基礎,或者說談判時機還不成熟地情況下,外交工作的意義不是很大。
主持政府工作成了王元慶地重點。與戰爭有關地行政工作又是重中之重。
如同王元慶所說。半島戰爭地消耗與傷亡遠超預期。按照顧衛民提交地統計報告。從20日空軍參戰開始。到28日凌晨。不到8天。包括作戰物資、彈藥消耗與裝備損失在內。共和國地軍費“支出”高達13500億元。是預先估計地3倍!官兵陣亡6754人、傷殘17563人、失蹤478人。是預先估計地2到3倍!用顧衛民地話來說。8天戰爭“吞”掉了共和國3年地裝備採購預算。
相對來說。戰爭費用還是小問題。
除了上世紀50年代地朝鮮戰爭與70年代與80年代地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外。半島戰爭是共和國建國以來。傷亡最慘重地一場戰爭。雖然美軍地傷亡遠在共和國軍隊之上。但是此時地共和國已經不是建國初期地共和國。
第一次戰役結束前。王元慶讓軍情局以秘密委託地方式請一家民間機構做了調查。在對待半島戰爭的問題上,共和國民眾的態度截然不同。35歲以下的民眾中,八成以上反對為一個曾經給共和國製造了許多麻煩的國家犧牲成千上萬的將士;35歲以上的民眾中,近七成認為為了捍衛共和國的利益與安全,有必要出兵朝鮮,但是沒有必要無限制地擴大戰爭規模。
民意上的反差,反映出了共和國的國情。雖然不能因此認為共和國的年輕人缺乏“進取心”,也不能因此認為共和國的中年人更加積極主動,但是從民意上看,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沒有必要擴大戰爭規,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不太現實的目標讓共和國的軍人在異國他鄉流血犧牲。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百姓變得更加“理智”。
作為國家領導人,王元慶不得不考慮民眾對待戰爭的態度。如果得不到民眾地支援與認可,戰爭就失去了道義與法理的支援,變得毫無意義。更重要的是,民意在很大地程度上反映出了共和國的現實利益與現實需求。不管半島戰爭打成什麼樣子,都是為了共和國地安全與利益。如果背離最終目的,就算打贏了戰爭,共和國也是“失敗者”。
這份“民意調查報告”在很大地程度上影響了王元慶的觀點。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王元慶主動提出控制戰爭規模,阻止日本參戰,就是為了避免戰爭擴大,造成不必要地損失與傷亡。
6日,顧衛民提交了第二份報告。
按照顧衛民的預期,如果半島戰爭持續到2025年2月底,共和國的戰爭開支將超過5萬億元,軍人傷亡數字將超過5萬人!5萬億戰爭開支,相當於共和國2年的軍費;5萬名官兵傷亡,等於摧毀了5萬個家庭!
王元慶最重視的還是傷亡。
與其他國家不同,共和國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施“計劃生育”之後,獨生子女佔到了80後出生人口的七成以上。雖然在2017年,中央政府修改了“獨生子女政策”,允許“有條件、有能力”的夫婦生育第二個孩子,但是在社會主要勞動力(18歲到55歲)中,獨生子女的比例接近一半。軍隊也不例外,在軍隊中起到骨幹作用的18歲到35歲的軍人大都是獨生子女。戰爭中傷亡最多的也是這個年齡段的軍人!
現實非常殘酷!
不管政府給陣亡軍人家屬與傷殘軍人發放多少撫卹金,都無法抹去父母失去子女、妻子失去丈夫、子女失去父親所產生的心理陰影,將對他們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給社會製造沉重的負擔與不安定因素。
戰爭費用可以透過其他渠道獲取,心理影響卻需要數十年才會消散。從“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減少傷亡比縮減軍費的意義更加重大。
到此時,王元慶不但明白了美國為什麼格外重視傷亡數字,也堅定了控制戰爭規模的想法。只要有可能,就得儘量縮小戰爭規模,阻止日本參戰!
來到總參謀部,王元慶與李存勳直接去了會議中心。
主持會議的仍然是項鋌輝,參會的還是趙潤東、彭茂邦與顧衛民等人。
“第二次戰役預計在下個月三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