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艦隊地安全。更糟糕的是,領隊長機的飛行員必須在數十秒內做出決策。最終,美軍選擇攻擊120千米外的H…9機群。

F…22A陸續發射導彈的時候,梅樂弛率領的J…14A機群將距離縮短到80千米以內,隨即各向美軍戰鬥機發射了2枚SD…16攔截導彈。因為美軍戰鬥機沒有攻擊J…14A機群,所以梅樂弛能以最佳方式引導導彈進行攻擊。

為了避開即將到達地SD…16,F…22A機群只能讓AIM…120E以中程慣性制導方式逼近H…9機群,然後在主動雷達引導頭的引導下攻擊目標。這是最常見地攻擊方式,也是效率最低、最容易受到干擾的攻擊方式。

12架F…22A發射地AIM…120E還沒有逼近目標,SD…16到達了。雖然12名美軍飛行員做出最大努力,但是每架戰鬥機遭到4枚導彈攻擊,即便美軍飛行員的能力非常出色,也難以避開所有導彈。

H…9機群沒有改變航向,繼續向美軍第棲艦隊逼近。

在AIM…120E導彈逼近地時候,伴隨H…9機群行動的DY…14電子戰機開始“工作”。

在此之前,DY…14測出了美軍戰鬥機火控雷達的工作頻率,在導彈逼近的時候,首先用機載大功率電磁干擾裝置對來襲導彈進行壓制性干擾。因為美軍戰鬥機將AIM…120E設定為慣性中繼制導,所以壓制性干擾收到的效果並不明顯。導彈進入自主攻擊階段時,彈載火控雷達啟動。DY…14立即截獲彈載雷達發出的電磁波,調整機載干擾裝置的工作頻率,以“照射”方式對每枚導彈進行“阻塞”式壓制干擾。

導彈上的火控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並不快,難以迅速處理截獲的電磁訊號。面對前方的數十個“目標”,導彈按照預設程式攻擊“最有價值”與“特徵明顯”的目標,無法像飛行員那樣判斷目標的“真偽”。

最後關頭,飛在最前面的2架DY…14使用了“撒手鐧”。

2架DY…14上安裝了剛剛定型的“電磁定向壓制與摧毀裝置”。這種剛剛問世的電子戰裝置的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即透過定向發射天線集中向目標發射某一頻率的高能電磁波,利用電磁波極高的能量燒燬目標搭載的雷達等電子裝置。

原理很簡單,實現起來卻不容易。首先是定向輻射技術很難突破,其次是必須準確測出目標雷達的輻射頻率,最後就是需要在瞬間釋放出足夠強大的電磁輻射。

按照共和國空軍的要求(該裝置由空軍主導研製),“電磁定向壓制與摧毀裝置”將作為“電子自衛武器”裝備包括戰鬥機與轟炸機在內的所有軍用飛機。因為還處於研製階段,所以原形機的體積非常大,只能裝在DY…14這類內部空間足夠大的“大飛機”上,暫時無法裝備戰鬥機與轟炸機。

數枚AIM…120E遭到“電磁攻擊”後,立即像無頭蒼蠅般在空中亂躥。

雖然“電磁定向壓制與摧毀裝置”在這場戰鬥中發揮的作用並不明顯,但是其實戰效能得到了檢驗。如果能為戰鬥機與轟炸機配備,肯定會顛覆空戰戰術!

電子戰機成為了轟炸機群的最佳搭檔。

12架F…22A的攔截行動沒能收到任何戰果。

H…9機群到達西朝鮮灣西部的海洋島上空後,按照編隊依次降低飛行高度。此時H…9機群距離東南方向上的第4兩棲艦隊只有300千米!飛在最前面的H…9率先開啟兩座彈艙艙門,陸續投下12枚重型反艦導彈。

同一編隊裡的另外3架H…9在半分鐘內依次投下導彈。另外5個編隊的20架H…9在3分鐘內依次發射反艦導彈。

H…9機群完成了任務,轉向返航。

6架DY…14電子戰機沒有跟隨H…9機群返航,而是緩緩爬升到6000米高度。伴隨護航的J…14機群迅速趕來,伴隨電子戰機在西朝鮮灣南部海域上空往返飛行。

電子戰機的最後一項任務是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資訊。跟蹤與監視美軍艦隊的任務由跟隨預警機一起行動的KZ…19戰場監視機負責。透過戰術資料鏈,KZ…19將美軍第棲艦隊的行動情況即時傳送給DY…14,再由DY…14向正在逼近美軍第4兩棲艦隊的反艦導彈傳送中繼制導指令。指揮與控制系統一環扣一環,形成了強大的聯合打擊力量。

DY…14開始引導導彈的時候,2架大型無人飛機到達西朝鮮灣上空。按照計劃,如果DY…14遭到敵機攻擊,必須撤出戰場,將由無人飛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