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十年。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尼泊爾仍然在“南北抉擇”中猶豫不決。關鍵原因就是橫垣在中尼之間的喜馬拉雅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障礙,而面向印度的則是平坦的恆河流域。尼泊爾走“親華路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交通問題!

對共和國來說,要想鉗制印度,必須獲得一塊“山南之地”。

藏南地區就是這麼一塊土地。

印度抓住藏南地區不放,甚至不惜與共和國決一死戰,也正是因為藏南地區在喜馬拉雅山以南,如果歸還給共和國,損失的不是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而是整個南亞地區的戰略優勢!

由此可見,紀佑國的目光之長遠,連幾十年後的事情都考慮到了。

中華民族復興、共和國崛起,肯定要逐步掃蕩周邊地區,建立一個能夠長久維護共和國安全與穩定的周邊環境。不管是東面的日本與朝鮮半島、南面的南海與東南亞,還是西南方向上的南亞,共和國必須有所作為。前兩個方向,共和國可以依靠海軍與空軍,而在南亞問題上,共和國必須依靠陸軍。如此一來,共和國必須獲得進入南亞地區的“橋頭堡”,也就是藏南地區。

紀佑國有這樣的認識,王元慶更有這樣的認識。

如果說紀佑國時期的共和國還處於展翅待飛的階段,那麼王元慶時期的共和國已經搏擊長空。順利完成南下與東進行動之後,共和國的下一個前進方向就是南亞。只有收復藏南地區,才能使共和國在南亞的戰略博弈中掌握主動權。

實際上,早在王元慶成為元首之前,相關行動就已展開。

半島戰爭後,趁第二次軍事改革的機會,王元慶以國家副元首的身份讓項鋌輝安排總參特種部隊前往藏南地區進行實地勘測。名義上,勘測的主要任務是繪製戰術地圖(雖然可以透過衛星繪製地圖,但是受地形、地貌與植被影響,衛星無法繪製精準的戰術地圖,必須進行地面測繪);實際上,王元慶還有另外一個目的,為今後建設通往孟加拉灣的鐵路做好準備。

由此可見,王元慶的戰略眼光不比紀佑國差。

第四次印巴戰爭後,紀佑國全力促成中巴合資修建從咯什到伊斯蘭堡的鐵路(共和國出資75%),為的是從西面圍剁印度。王元慶積極向孟加拉灣方向拓展,為的是從東面圍剿印度。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算印度再厲害,也逃不出共和國的五指山。

甚至可以說,只要把鐵路修到吉大港,就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也必須收復藏南地區!

大國間博弈肯定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共和國不能像對付日本一樣對付印度,還得把印度看成地區大國,花上數十年時間,用幾代領導人的精力完成對印度的戰略包圍,代價不算太大。

落實到行動上,收復藏南地區的難度不是很大。

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裴承毅充分徵詢了項鋌輝的意見。不是裴承毅不知道該怎麼打,而是不能擅自決策。

王元慶的意圖很明顯,戰爭只是引發國內叛亂的導火索,只要叛亂平息,戰爭就會結束。問題是,應該放棄唾手可得的機會嗎?裴承毅很清楚項鋌輝的想法,只要有機會,就得盡全力收復藏南地區。

如此一來,作戰行動必須迅猛果斷。也就是說,要在國內叛亂平息之前,也就是元首下達停止作戰行動的命令之前,完成收復藏南地區的作戰行動。

裴承毅誤打誤撞,正好迎合了王元慶的胃口。

在決定單獨採取行動之後,軍事行動的快捷性成為關鍵因素。

項鋌輝也在這個時候下定決心,既然元首準備做戲,還不如假戲真做。只要軍事行動順利,元首最終肯定會承認既成事實。再說了,元首沒有要求不能收復藏南地區,也就不存在違抗最高統帥命令的嫌疑。

按照這一目的,裴承毅對戰役計劃做了全面調整。

1個空降軍,5個聯隊的300餘架戰鬥機與數十架支援飛機,加上支援航空兵的上百架運輸機,兵力不算很多,但是在懂得用兵的人手裡,足夠了。

因為各項作戰計劃早已擬定,所以王元慶還未回到元首府,作戰任務就以部署完畢!

卷九 暗流湧動 第32章 大殺器

項鋌輝來到作戰指揮中心的時候,裴承毅正在與兩名參謀商討事情。

見到總參謀長,裴承毅支走了參謀。

“怎麼樣,有把握嗎?”

“這次我可不會立軍令狀。”裴承毅呵呵一笑,說道,“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