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的飛行速度己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要想突破由高能鐳射器組成的最後防線,只能在被動防護上做文章。說直接點,就是在彈頭上塗抹一層足夠好的塗料。事實上,這種塗料並不神秘,就是用在返回式衛星、宇航飛船與太空梭上的隔熱塗料。準確的說,這種塗料是透過受熱汽化來帶走熱量,而不是隔絕熱量。從HS…29開始,幾乎所有采用了高拋彈道,以垂直俯衝的方式發起末段攻擊的巡航導彈上都使用了這樣的塗料。
當然,再好的塗料,也有個極限效能。
說簡單一點,隨著鐳射器的輸出能量越來越高,而且在攻擊的時候發出多個脈衝,所以要想徹底抵消掉鐳射帶來的能量,就得塗上足夠厚的塗料。事實上,導彈的彈頭是非常有限的,塗料的厚度也是非常有限的,鐳射器的能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而導彈的塗料厚度是不可能以這個速度遞增的。
不得已,導彈工程師不的不尋覓更好的解決辦法。
從理論上講,“電離散射干擾”最有發展前途,該干擾方法也不復雜,就像“電磁干擾系統”一樣,透過釋放一些電離物質來改變周圍空氣的折射率與散射率,讓鐳射束在擊中目標前發生折射或者散射,從而分散鐳射束的能量。當然,這麼做的難度也不小,畢竟電離物質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小小的彈頭裡根本塞不進多少東西。
當然,也有比較簡單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採用“銳利外形”。
說直接一點,就是把導彈的彈頭設計得由長又尖,就如同放大了的鋼針一樣。雖然這麼做會大大降低彈頭的有效載荷,並且增加了導彈的設計難度,但是在對抗高能鐳射器的時候卻有得天獨厚的好處,那就是鐳射束很難直接攻擊某一點。打個比方,鐳射束迎面照射彈頭的時候,除了彈頭尖端之外,照射在彈頭側表面上的鐳射束如同冬天的陽光,根本談不上“毒辣”。這種設計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好處,那就是非常適合過頂攻擊,即導彈從目標的天頂方向上發起攻擊。
事實上,HS…35就採用了這種彈頭。
開戰的時候,H…9S機群使用的遠端巡航導彈中,除了小部分是HS…29之外,絕大部分都是HS…35。
美國方面也不甘落後,在2038年就開始大批次採購AGM…1A型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這是一種與HS…35非常相似的巡航導彈,由於採用了大長徑比的彈頭,所以彈頭貫穿整個彈體,3臺採用保型設計的火箭/衝壓一體式發動機“捆綁”在彈頭外面。發射後,導彈首先在尾部的火箭助推發動機的推動下,加速到2馬赫,然後衝壓發動機開始工作,將導彈的飛行速度提高到10馬赫左右,並且將飛行高度提高到40千米。如果攻擊距離超過20000千米,導彈將採用“乘波彈道”,即利用大氣層的張力,像打水飄一樣,在大氣層頂部以波浪形的彈道飛行。如果攻擊距離在2000千米以內,導彈則一直在電離層內飛行,以免過早被敵人的探測系統發現。導彈目標上空前,導彈的發動機轉為火箭工作模式,即利用攜帶的氧化劑提高燃燒效率,將導彈的飛行速度由10馬赫提高到20馬赫,並且透過姿態控制火箭發動機改變導彈彈道,使導彈進入俯衝攻擊階段。重新進入平流層之後,導彈的3具發動機與彈頭分離。因為在這個時候,發動機與彈頭的速度相當,所以3具發動機起到了誘餌彈的作用。進入對流層之後,3具發動機上的自毀裝置才會啟動,將其炸成碎片,為已經衝到前面的彈頭提供掩護。因為彈頭採用了大長徑比的外形,所以在衝刺末段,最大飛行速度將接近30馬赫,飛完10千米,僅僅需要1秒鐘!
最先進的高能鐳射攔截系統也只能在1秒內進行2次攔截,而為了確保摧毀目標,一般會對同一個目標進行2次攔截。因為1套地面攔截系統一般只有4到6組高能鐳射器,所以最多隻能同時攔截4到6枚巡航導彈。也就是說,用9枚導彈攻擊1個目標的話,至少能保證3枚導紳擊中目標。
事實上,高能鐳射器在對付HS…35與AGM…1A這類導彈時,幾乎沒有效果。
共和國與美國的能量武器專家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在高能鐳射器剛剛進入鼎盛時期的時候,加大了粒子束武器與電磁炮的研究力度。不管怎麼說,鐳射武器的作戰介質是沒有質量的光子,只能透過傳遞能量的方式,摧毀目標的內部結構,而不能對目標造成直接毀傷,攔截效果自然好不到哪裡去。要想提高攔截效果,就得使用有質量的介質。粒子束武器的介質就是有質量的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