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承毅就很討厭那些軍階比他高的將軍對他指手畫腳。
因為晚上的戰鬥將關係到整個南方戰線,甚至整場戰爭的走向,所以裴承毅沒有離開戰術指揮中心。
戰場時間21點過(仍然以巴格達時間為準,相當於瓜達爾港這邊23點過),無人偵察機發來了一段非常清晰的錄象,以軍第7裝甲旅已經到達了蘇韋達省與大馬士革省交界處的一處綠洲。不得不承認,以軍的行動速度非常快,大約150千米的距離,第7裝甲旅只花了不到3個小時。要知道,這是野外行軍,而不是在公路上行軍,就算沙漠地勢平坦,讓裝甲部隊可以像在低等級公路上那樣行軍,能在3個小時內跑出150千米,也算得上是能力出眾了。讓裴承毅略感驚訝的是,另外2個以軍旅也以同樣的速度到達了進攻集結地點,行軍速度不比第7裝甲旅慢多少。
這2支部隊就是第118裝甲旅與第5步兵旅。
第118裝甲旅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該旅在之前的多次戰爭中的表現並不突出,特別是在2008年的那次打擊黎巴嫩真主黨的戰爭中,第118裝甲旅的一名士兵竟然落入了敵人手中,搞得以色列當局很沒面子。受此影響,在20年代末的那次改編中,第118旅被取消了主力番號,成為了預備役部隊。直到2038年底,也就是敘以戰爭後,以色列國防軍開始擴編,第118旅才獲得主力番號,成為了第118裝甲旅。雖然獲得了主力番號,但是第118裝甲旅仍然比不上第7裝甲旅。拿主戰裝備來說,第7裝甲旅的主戰坦克是與克萊斯勒聯合研製的“梅卡瓦7”型主戰坦克,實際上就是以色列版本的M32A1,而且是戰鬥全重超過了50噸,更加重視防護能力的主戰坦克。第118旅的主戰坦克則是以色列自行研製的“梅卡瓦6”型主戰坦克,效能最多與M24的後期改進型號相當,除了觀瞄系統之外,其他效能都遠遠比不上“梅卡瓦7”型主戰坦克。
與第118裝甲旅相比,第5步兵旅更有來頭。
事實上,第5步兵旅一直是以軍的王牌部隊。與第7裝甲旅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步兵”與“裝甲”。因為在敘以戰爭之後,受到的安全威脅更加嚴重,以色列國防軍採用了類似於美軍的編制體系,即將地面部隊分為“重型部隊”與“輕型部隊”,而步兵旅與裝甲旅都是重型部隊,所以第5步兵旅在具體編制上為2個裝甲營加4個步兵營,而第7裝甲旅為3個裝甲營加3個步兵營,論主戰裝備,前者僅比後者少了大約60輛主戰坦克,卻多出了大約80輛步兵戰車。
由此可見,第5步兵旅的戰鬥力不比第7裝甲旅差多少。
如果不是在相對開闊的沙漠地區,而是在更加重視步坦協同作戰的地方,比如貝卡谷地,第5步兵旅的戰鬥力甚至在第7裝甲旅之上。事實上,在戰爭爆發前,第5步兵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面向黎巴嫩,隨時準備北上圍殲黎巴嫩真主黨(貝卡谷地就在黎巴嫩境內,而黎巴嫩全境多山,地形崎嶇複雜,適合步兵作戰)。
3個以軍旅,絕對不容小覷。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這3個旅的總兵力在21000人到22000人之間,戰鬥人員在14000人到15000人之間。若按戰鬥人員計算,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2個戰鬥單位。
與之相比,蘇勁輝放在前面的只有第九戰鬥單位的戰鬥旅。
讓裴承毅有點不能理解的是,蘇勁輝仍然把第二戰鬥單位留在大馬士革,只是讓第九戰鬥單位的支援旅向東靠了一點。也就是說,蘇勁輝似乎不願意讓羅少鵬上場,打算把全部立功的機會都留給傅衛民。當然,這只是惡意的猜測,裴承毅相信蘇勁輝是一個有分寸的指揮官。
需要裴承毅關注的,還不僅僅是3支以軍主力部隊。
在以軍進入攻擊集結點的時候,美軍的第1陸戰師已經到達蘇韋達。雖然盤踞在這座城市裡的10000多名敘軍官兵表現得無比英勇,始終沒有向美以聯軍投降,但是在近2天的激烈戰鬥後,敘軍基本上喪失了活動能力,更不可能突圍。按照楊少勇的分析,美軍最多隻需要留下2個營的兵力,就能讓蘇韋達的敘軍老老實實的呆在城市的廢墟里面,從而讓第1陸戰師的主力開赴決戰戰場,充當以軍的戰役預備隊。
如同蘇勁輝預料的一樣,美軍第2陸戰師出現在了庫奈特拉。
在戰場時間21點45分發來的那份衛星偵察情報中,第2陸戰師已經在庫奈特拉完成了集結工作,並且做好了進攻準備。
必須承認,王牌部隊就是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