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王元慶將在2037年離任,而在2032年的時候,王元慶並沒明確接班人,所以塞隆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如果阿根廷不能在2037年收復馬島,隨著共和國的政治局勢發生動盪,很可能永遠失去收復馬島的機會。但是在裴承毅看來,塞隆不可能不顧阿根廷的實際情況做出如此重大的決策。要知道,如果按照塞隆的計劃進行,到2037年,阿根廷將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主動發起戰爭。如同前面所說,打贏了、一切都好說,打輸了、倒黴的不僅僅是塞隆。毫無疑問,塞隆是個不折不扣的冒險家,可是在做出冒險決策的時候,那些與他邦在一起的利益集團不可能無動於衷,也不可能全都心甘情願的跟他一起冒險。也就是說,做出決策的時候,塞隆肯定考慮到了國內問題,並且利用國內問題說服了所有支援他的利益集團。
事實上,塞隆的個人意志確實影響了整個阿根廷。
不管怎麼說,沒人懷疑塞隆的個人影響力。能夠結束持續10多年的政治動盪,足以證明塞隆在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地位。當然,這也與他的家族有很大的關係,歷史上,塞隆家族除了在軍隊中權勢滔天之外,還誕生過3位總統。更重要的是,當年與紀仿國簽署《友好互助條約》(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政治同盟條約,但是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共和國版本的同盟條約)的阿根廷總統拉斯普盧斯是塞隆的姨夫,在大蕭條期間幫助阿根廷創造經濟奇蹟的科納尼奧尼總統是塞隆的表兄。
2033年,讓總參謀部制訂作戰計劃之前,塞隆做了很多準備。
比如在大選中,塞隆喊出了“振興民族企業”的口號。
雖然受傳統文化影響,阿根廷各大家族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但是根據塞隆在執政後拿出的“民族企業振興計劃”,政府將調整補貼方式,只有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重要企業才能得到扶持,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不在扶持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規模龐大,破產將導致數萬、甚至數十萬勞動者失業的大企業才能得到政府的幫助。因為阿根廷沒有國有企業,所以大部分大型企業都掌握在大家族的手中。此舉既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護阿根廷的基礎產業,又從根本上保護了各大家族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財政補貼重點照顧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企業,也就是軍工企業。
如果從純經濟的角度看,塞隆的這一政策與實際情況背道而馳,因為阿根廷的問題不是軍工企業太少,而是必須削減國防開支,減少用在國防建設上的費用,讓國民獲得更多的社會財富,以刺激國內市場發展,降低經濟對出口的依賴。也就是說,應該重點幫扶的肯定不是軍工企業,而是受到冷落的中小企業。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塞隆就在為戰爭做準備。
事實上,早在塞隆參加立選,提出了“振興民族企業”的競選口號時,一些西方評論機構就斷定阿根廷將在幾年之內用武力收復馬島。
4年下來,塞隆的努力並沒白費。
雖然阿根廷的經濟一蹶不振,甚至離不開共和國提供的援助,但是阿根廷的國防工業體系在這4年內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4年間,阿根廷的軍事工業終於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軌道。
在此之前,歷屆阿根廷政府都在為建立完全的國防工業體系而努力。毫無疑問,這是非常錯誤的發展方式,事實上,沒有一個類似的國家建立起了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比如隔洋相望、國情與阿根廷比較類似的南非,作為非洲地區最發達的國家,在建立國防工業體系的時候,南非並沒走大而全的道路,而是根據自身的需求,建立起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國防工業體系,其生產的G系列自行榴彈炮、“茶隼”武裝直升機等武器裝備不但效能優良,還受到了國際市場的追捧。以阿根廷的國情,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與共和國的良好關係,加上自身的優勢力量,肯定能夠超越南非。只不過,阿根廷當局高估了國家實力,做出了最為錯誤的選擇,導致大量寶貴資源浪費在了重複建設上。經過10多年的努力,阿根廷在軍事工業領域並沒取得多大成就。
按照塞隆的規劃,僅僅4年時間,阿根廷的軍事工業就洗心革面,進入了嶄新的時代。
根據基本國情與實際需要,阿根廷政府重點扶持造船業與航空製造業。因為與共和國關係密切,所以僅用了4年,就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可以說,阿根廷當局終於把握住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進入21世紀,全球造船業的格局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