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擊沉2艘“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以及遭遇X艇的訊息。
肖靖波沒有選擇使用通訊浮標,一是發射通訊浮標會產生噪音,二是通訊浮標的資訊容量非常有限。在剛剛遭遇了實力相當的對手後,肖靖波更加小心謹慎,不想發出一丁點噪音。
只能說,“蝠鱝”號命不該絕。
如果不是鐳射定向通訊裝置的頻寬非常大,傳輸資訊的效率非常高,只用了不到30秒就把用高頻天線需要5分鐘才能發完的資訊發了出去,不然的話,“蝠鱝”號還沒報告完情況就被突然襲來的魚雷擊中了。
正是如此,在潛艇司令部把剛剛收到的資訊轉發給裴承毅的時候,“蝠鱝”號正在以最大的速度下潛,規避突然冒出來的2條重型反潛魚雷。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70章 換位指揮
一根菸壞沒抽完,肖靖波的腦筋已經轉了好幾圈。如果說第一次遭到伏擊是運氣不太好,那麼第二次遭到伏擊就不僅僅是運氣的問題了。
冷靜下來後,肖靖波肯定了一件事,攻擊“蝠鱝”號的肯定不是“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也不是皇家海軍的“快速”級攻擊潛艇。以“蝠鱝”號被動聲納的探測能力,就算敵艇在尾部的聲納盲區,要想不被“蝠鱝”號發現,就得將艇艏對準“蝠鱝”號,一直呆在“蝠鱝”號的聲納盲區內。潛艇艇艏攻擊聲納受基陣寬度限制,被動工作時的測距與測速效能並不理想。也就是說,即便能夠發現“蝠鱝”號,也最多隻能大致掌握“蝠鱝”號的方位,不可能知道“蝠鱝”號的航行速度與間隔距離。如此一來,別說用魚雷攻擊“蝠鱝”號,能夠持續跟蹤10個小時,沒有衝到“蝠鱝”號的前面就非常驚人了。顯而易見,再次伏擊“蝠鱝”號的仍然是那艘身份不明的美國潛艇。不得不說,“蝠鱝”號的運氣確實太差,或者說X艇的艇長非常頑固,在與“蝠鱝”號交手之後,竟然死不悔改的沿著之前的航向前進。由此斷定,X艇的艇長要麼愚蠢透頂、要麼對“蝠鱝”號的行蹤瞭如指掌。當然,也有第三種可能,那就是X艇必須去西南方向上執行作戰任務。
到底是哪種可能?
肖靖波首先排除了第一種可能,X艇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在“蝠鱝”號與外界通訊聯絡時發起攻擊,足以證明X艇的艇長足夠厲害。
仔細考慮,肖靖波覺得第二種可能肯定存在。
“蝠鱝”號在伸出通訊桅杆後遭到攻擊,在此之前10個小時內都沒有遭到攻擊,表明X艇一直跟在“蝠鱝”號的後面,而且一直開著無源探測系統,才從通訊桅杆滑破海面時產生的擾動中發現了“蝠鱝”號的行蹤,然後發起攻擊。由此可以斷定,X艇向西南方向航行的時候肯定知道“蝠鱝”號也是從這個方向上撤退的,至少有足夠的把握,不然不會一直開著無源探測系統。更重要的是,X艇肯定一直處於戰備狀態,不然不可能在短短數十秒內完成攻擊準備工作。也就是說,X艇對“蝠鱝”號的行動了如指掌。準確的說,應該是X艇的艇長對“蝠鱝”號的艇長了如指掌。
想到這,肖靖波不由得到吸了口冷氣。
對方對他了如指掌,足以證明三件事。
一是美國海軍掌握了共和國海軍上校肖靖波的所有資訊,知道這位王牌艇長的所有事情,不然不可能如此準確的判斷出肖靖波會用什麼方式指揮“蝠鱝”號作戰。二是美國情報部門早就掌握了“蝠鱝”號的情報,至少在數個月之前就知道了“蝠鱝”號的存在,以及“蝠鱝”號的具體效能,因為肖靖波是在幾個月前才成為“蝠鱝”號的艇長的,如果不知道“蝠鱝”號的情況,也就不可能知道指揮“蝠鱝”號的到底是哪位軍官。三是美國海軍知道“蝠鱝”號已經進入了南大西洋,而且早就做好了對付“蝠鱝”號的準備,不然X艇會窮追不捨,更不會死纏爛打。
這下,肖靖波根本不去考慮第三種可能了。
毫無疑問,X艇仍然在附近。按照肖靖波的判斷,X艇的主動噪音干擾系統受到的損傷肯定比“蝠鱝”號的嚴重,不然不會小心翼翼的跟在“蝠鱝”號的後面,而不是拉近距離用主動攻擊聲納確定“蝠鱝”號的準確位置,然後發起攻擊。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蝠鱝”號幾乎沒有逃脫的可能性。
問題是,“蝠鱝”號的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很快就會罷工。
沒有了最好的“隱身衣”,兩艘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就只能拼刺刀了。
X艇到底藏在哪裡?
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肖靖波無意中看到了深度標上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