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部分(2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為NSA的衛星系統受到干擾,所以無法準確判斷這支部隊的性質,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這支部隊的行動速度超過了每小時100千米,因為當偵察衛星在30分鐘後再次到達時,該部隊已經在50千米以外了。

行軍速度超過每小時100千米的地面部隊,絕對不簡單。

要知道,在21世紀初期,即便在理論上,也沒有任何一支主力地面部隊的行軍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千米,因為當時的主戰坦克、步兵戰車等主戰裝備的最大公路行駛速度都在每小時70千米以下。直到DZ…31A與DB…30A為代表的,戰鬥重量在30噸左右的主戰坦克與24噸以內的步兵戰車問世,地面主力部隊的理論行軍速度才超過每小時100千米,而實際情況下,沒有哪支部隊會以這麼快的速度行軍。原因很簡單,以最大速度行軍,戰車動力系統與行走機構的將嚴重磨損,故障率也將大大提高,部隊的作戰效率將大大降低,甚至無法在到達戰場上投入戰鬥。即便在印度戰爭期間,共和國陸軍創造的最大行軍速度也在每小時70千米以內,只在進行戰術突擊的時候,裝甲部隊才會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進行衝刺。

毋庸置疑,那肯定不是伊朗陸軍的作戰部隊。

可題是,杜奇威也無法肯定那一定是共和國陸軍的精銳部隊。

第一戰鬥單位威名在外,凌雲霄更是大名遠揚,可是這個猛將沒有理由讓部隊在行軍途中耗盡全部力量。

再說了,就算如此,凌雲霄也有理由安排一支佯動部隊,讓對手做出錯誤判斷。

讓杜奇威產生這個想法的原因很簡單,那支部隊的規模要大不大、要小不小。

按照NSA提供的情報,該部隊的人數應該在1000人以上,相當於2個加強營或者3個普通營。如果是在前面開路的先頭部隊,無疑太大了一點,畢竟第一戰鬥單位的總兵力也就2萬人,其中真正的一線戰鬥兵力也就5000人左右,沒有理由拿出1000多人來充當開路先鋒。如果是主力部隊的話,那就太少了,就算凌雲霄把支援旅與炮兵旅留在了後面,還有大約八成的戰鬥人員去了哪呢?

直到29日傍晚,杜奇威才改變了看法。

這支一直在向伊朗西北地區前進的艦隊只在當地時間14點30分左右做過一次持續半個小時的短暫休整,隨後又繼續上路了。到天黑前,這支部隊已經在美國軍事偵察衛星的眼皮子底下,在伊朗的高等級公路上前進了700多千米。也就是說,該部隊在一個下午的行軍量就等於美軍一天的行軍量。更重要的是,該部隊沒有減速前進,或者找過地方過夜休息的跡象,也就是說,這支部隊很有可能在天亮前到達伊朗的西亞塞拜然省。

毋庸置疑,這絕對是共和國陸軍的精銳部隊。

讓杜奇威做出這個判斷的原因還有一個,即在當天下午,至少有5列列車從克爾曼開出,而且目的地都是伊朗西北地區的西亞塞拜然省,而不是北面的德黑蘭。也就是說,第一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很有可能透過鐵路機動,而不是透過公路機動。

杜奇威的這一猜測在當天晚上就得到了證實,開往西亞塞拜然省(準確的說是東亞塞拜然省首府大不里士)的列車上裝載的全是主戰裝備與作戰物資,還有一列列車掛了大約50節客車車廂。按照一節車廂裝載200名軍人計算,該列車上有大約1萬名官兵。因為凌雲霄肯定要把支援旅的主力留在後面,炮兵旅的部分部隊也得留在後面,所以1萬名官兵基本上是第一戰鬥單位的全部一線作戰人員了。

情況已經明朗,杜奇威就不再遲疑。

土耳其的天空還沒有暗下來,杜奇威就命令駐紮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美國空軍的戰略偵察機立即趕飛,到土耳其東部上空巡邏,用探測距離超過450千米的合成孔徑雷達搜尋伊朗西亞塞拜然省,搞清楚那支共和國陸軍精銳部隊的去向。還得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第一戰鬥單位的集結情況。

雖然杜奇威仍然相信,凌雲霄不會趕在30日發動進攻,畢竟行軍2000多千米,第一戰鬥單位的官兵不需要休整,那麼多主戰裝備也需要維護。再說了,在大舉進攻前,花一天做準備不算過分。但是以往的經驗告訴杜奇威,絕對不能憑藉經驗與直覺去判斷對手,特別是裴承毅的作戰方式。如果有必要,裴承毅肯定會讓第一戰鬥單位發起進攻。

當然,杜奇威並沒忽視袁晨皓。

早在接受任命的時候,杜奇威就讓史塔克去找NSA與CIA的官員,索要袁晨皓的所有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