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國防部“爆炸式”的釋出訊息,不是為了新聞報道,而是在向美國當局傳達某種資訊,即不管美國會不會應戰,共和國都將採取積極主動的行動。換句話說,美國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採取主動行動,在這場關係到兩個超級大國10多億人的對抗中迎接共和國的全面挑戰。
正是如此,當天晚些時候,歐洲的新聞媒體就發出“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警告。
直到這個時候,一些人才看出了門道。
共和國當局並沒有加劇冷戰局勢的意圖,更不會與美國打一場世界大戰,而是想借此機會讓蠢蠢欲動的歐洲國家呆在戰場外面,別為土耳其火中取栗。
事實上,就在共和國國防部公佈第一條訊息後不久,荷蘭與比利時的議會就否決了出兵幫助北約盟國土耳其抵抗進攻的決議,僅僅決定召回駐共和國、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外交人員,與這4個國家暫時斷絕外交關係,並且警告本國國民,在戰爭結束之前,不要前往戰區以及交戰國。雖然在否決出兵提案的時候,荷蘭與比利時議會提出的理由都是土耳其當局涉嫌反人類罪,但是歐洲的新聞媒體一致認為,這兩個北約成員國在關鍵時刻倒戈,擺明了不想與共和國為敵。
有人開了先河,後面的就好辦得多了。
接下來的幾天之內,除了英國下議院透過了一項為土耳其提供有限軍事援助的法案之外,其他歐洲國家均表示不會出兵、也不會為土耳其提供軍事援助,最多隻是與共和國暫時斷絕外交關係,而法德意等主要國家僅僅把與共和國的外交關係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並沒召回外交人員。
當然,在絕大部分歐洲國家早就鐵了心不會援助土耳其的情況下,發生在29日的事情最多讓這些國家表明態度,對戰局沒有任何影響。
真正能夠影響到戰局的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遲遲沒有向美國讓步的希臘。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81章 壁壘
在土耳其的鄰國中,希臘的立場無疑是最為曖昧。
雖然希臘與土耳其都是北約成員國,而且都是創始成員國,但是兩國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不是位於“前沿地帶”,與前華約國家接壤,恐怕早在20世紀希臘與土耳其的矛盾就會上升為戰爭了。事實上,早在20世紀,希臘與土耳其就爆發過軍事衝突。
希臘與土耳其主要有兩個矛盾,一是領土與領海爭端,二是塞普勒斯問題。
相對而言,領土與領海爭端還是小矛盾。
幾十年來,在美國、英國等北約盟國的共同努力下,希臘與土耳其的領土與領海爭端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到21世紀,兩國間主要就一些跨海域捕魚的事情有過爭端。
真正導致希臘與土耳其不和的還是塞普勒斯問題。
追溯歷史的話,早在9000年前,塞普勒斯島上就有人類生活,隨後的數千年內,塞普勒斯先後被埃及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英帝國征服,或者被吞併,或者成為殖民地。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得到英國、希臘與土耳其的保證與支援後,塞哺路斯才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獨立。僅僅3年後,塞普勒斯的希臘族與土耳其族爆發武裝衝突,隨後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在土耳其政府的支援下,塞普勒斯的土族人另立“行政當局”,隨後希族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土耳其以“保證國”的名義出兵塞普勒斯,佔領了北部37%的領土,並且將土族居民全部北移,強迫大約18萬希族人南遷。自此,塞普勒斯共和國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由此可見,塞普勒斯問題,實際上就是希臘與土耳其的問題。
在這個面積不到1萬平方千米、人口不到100萬的島國中,希臘人佔了77%,土耳其人佔了20%,另外3%為亞美尼亞、馬龍與拉丁族。土耳其出兵塞普勒斯之後,除了37%的土地控制在土族手中之外,60%的土地控制在希族掌握的塞政府手中,另外還有3%的土地是英國的兩個主權基地。
從地理位置上看,塞普勒斯對土耳其有著不可捨棄的重大意義。
雖然土耳其控制著整個小亞細亞,擁有歐洲大陸的橋頭堡,控制著進出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與達達尼爾海峽,但是在希臘控制著幾乎整個愛琴海的情況下,土耳其的出海口並不多。看一下土耳其的地圖就知道,除了南面的安塔利亞灣、梅爾辛灣與伊斯肯德倫灣之外,土耳其的海岸線幾乎都暴露在希臘面前,而南面這3個海灣就正好面對著塞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