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部分(2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印度也走科技立國路線,共和國的勞動者何去何從?

印度能夠走的就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事實上,這也正是王元慶發起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因為共和國已經淘汰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11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需要太多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多到讓擁有10億人口的周邊地區都供應不上。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資源密集型產業。

在所謂的“資源”中,肯定包括能源。

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要不要在印度推廣最先進的能源?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印度的能源企業必須掌握在共和國手中。

說白了,共和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其中就包合了最先進的能源技術。按照共和國全國工商會與能源行業協會的調查報告,在國外修建一座可控聚變反應堆,就能在國內創造數千個就業崗位,讓數萬共和國公民過上富足生活。

印度對能源的需求有多大?

即便按照最保守估計,在10億印度勞動力從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時候,印度至少需要2500座千萬兆瓦級的可控聚變核電站,就算共和國企業只50%的份額,也能為共和國創造1500萬個就業崗位,讓接近1億的共和國公民不用為生活發愁。

僅此一項,就解決了大約9%的共和國公民的工作與生活問題。

在印度推廣可控聚變核電站與推廣“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密切相關,還能帶來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好處,那就是拆除印度的所有裂變核電站,從根本上剷除印度的核枝術,讓印度成為“無核”國家。

從共和國的國家安全利益來看,就算不能帶來1500萬個就業崗位,也必須在印度推廣可控聚變核電站。

既然能夠達到一舉三得的效果,為什麼要吝惜一點技術呢?

從本質上講,只要輸出的產品,而不輸出枝術,並不存在技術洩密的問題。因為共和國早就在其他國家與地區推廠可控聚變核電站,並沒有因此洩露技術。再說了,如果可控聚變核電站的關鍵枝術那麼容易掌握,共和國也不會從中獲益。等到全世界都掌握了可控聚變技技術之後,可控聚變核技術就不再是決定國家話語權的尖端枝術,共和國也會在更高的技術領域取得主導權。

當然,解決印度就業問題不是修幾座電站那麼簡單。

果真如此簡單的話,王元慶也不用為此頭痛了。

卷十 龍騰九天 第177章 爭分奪秒

按照顧衛民制訂的計劃,印度的就業問題將分三個階段解決。

首先是戰後恢復期,主要由共和國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貸款與融資擔保,由共和國的銀行、私人(主要是私人貸款公司與私人投資公司)、金融(證券、基金等主要經營金融業務的公司)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戰後重建所需的資金,印度臨時政府則用資源、部分基礎設施經營權、產業經營權、企業用地等償還貸款,如果涉及到國家專案,比如軍事基地,則由共和國中央政府代為償還。

該階段主要就是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戰後重建必須的資金。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筆小錢。

按照某西方市場分析公司做出的評估,修復損壞的交通基礎設施,即公路、鐵路、橋樑、隧道、汽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等,所需資金就高達數萬億元。這是一比巨大的投入,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樣按照該公司做出的評估,如果修復交通基礎設施所需的裝置與物資有三分之一需要進口,就能為該行業創造大約2萬億元的產值。

這還僅僅只是戰後重建的一小部份。

按照共和國工商聯合會做出的評估,印度戰後重建至少需要150萬億元,相當於共和國2035年上半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78%,涉及交通、電力、通訊、水業、醫療、教育、水利、農業灌溉、鋼鐵、化工、裝備製造、城市管網等數十個行業的上千個產業,將在15年內為共和園提供數千萬個就業崗位,創造數十萬億的產值。如果算上相關行業的就業人口與產值,足夠讓共和國的半數企業持續發展20年,為1億多勞動者提供工作崗位。哪怕只佔據了50%的印度重建市場,也足以保證共和國的經濟在2055年之前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

一個國家的毀滅,意味著另外一個國家的繁榮。

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打不破的規律。

當然,這種大家心知肚白的事情是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