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河東岸的第1331步兵師營地,與守衛營的的印軍交火。雖然平民的傷亡非常大,但是印軍的傷亡也不小,而且很多新德里籍的印軍士兵在戰鬥中倒戈,加入了平民戰線。戰鬥一直持續到17點左右,平民佔領營地,隨即開始哄搶囤積在營地裡的軍事物資。準確的說,是為第1331步兵師1萬多名官兵準備的上千噸糧食。
對新德里的平民來說,最需要的就是糧食。
全國進入戰爭狀態後,印度政府全面取消了市場交易,以配給的方式為全國民眾提供生活物資。雖然新德里是首都,得到了額外照顧,但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按照印度政府的規定,16歲到60歲的男性成人每月口糧45千克、女性40千克,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每月口糧25千克,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口糧30千克;除了糧食,其餘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須品都受到嚴格控制,比如男性成人每月只能領取5千克豬肉。
從某個角度講,印度政府的做法無可厚非,任何國家在戰爭時期都會對戰略物資加以管制,而糧食是最重要的戰咯物資。更重要的是,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恆河平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農業耕種地區,每年能種三季水稻,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生產國(第一是共和國、第二是美國),糧食產量並不低,但是比起其龐大的人口數量,印度的糧食產量根本就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大約三分之一的糧食需要進口。戰爭爆發前,印度的戰略糧食儲量僅夠滿足全國3個月所需,而印度制訂的戰爭計劃是堅持好幾年。恆河平原在9月之前淪陷(9月是糧食收割期),印度丟掉了最大的“戰略糧倉”,糧食問題更加突出,加強管制理所當然。
從這個角度看,裴承毅堅決主張先東後西的戰略進攻路線,很有道理。
恆河平原是印度的主要糧食產區,但不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印度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以新德里為中心、僅佔印度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的西北地區。也就是說,控制了恆河平原,西北地區的印度人就將面臨吃飯問題。
事實上,在裴承毅忙著指揮軍隊攻打新德里與蘇拉特的時候,緬甸與尼泊爾派遣的佔領軍正在積極組織佔領區內的印度人出來收割糧食。為了獲得當地人的信任,佔領軍不但沒有徵收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