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比亞等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的獨立浪潮中接受過共和國援助的非洲國家,而是蘇丹、肯亞等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期透過能源合作與共和國建立起友好關係的非洲國家。
在這些國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蘇丹。
按照西方新聞媒體的宣傳,因為共和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偏袒蘇丹軍政府,並且暗中為蘇丹軍政府提供軍事援助,所以蘇丹才倒向了共和國,成為共和國在非洲地區最堅定的盟友之一。雖然共和國對待達爾富爾問題的態度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但是蘇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奉行親華政策,絕非一個達爾富爾問題那麼簡單。對待達爾富爾問題時,共和國一直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基本外交原則,即不把達爾富爾問題與兩國的經濟交流、貿易往來、文化交往等聯絡在一起。
所謂的達爾富爾問題、即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黑人與阿拉伯人為爭奪水資源引發的暴力鬥爭,已經持續上千年,西方國家橫加指責前,該問題就沒有得到解決,在此之後也沒有得到解決。歸根結底,這不但是蘇丹的內政問題,也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指責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西方國家在達爾富爾問題上做文章,不是為了拯救受到蘇丹政府迫害的黑人,也沒有哪個西方國家會去拯救非洲內陸的黑人,不然西方世界不會在每年援助非洲貧窮國家10億美元還是100億美元的問題上糾纏不清。
用半島電視臺的評論來說:西方國家拿達爾富爾問題做文章,根本意圖是要控制蘇丹的資源。要知道,蘇丹不但是非洲大陸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巴希爾一世在1989年發動軍事政變上臺之前,西方石油公司就在蘇丹東南地區發現了一座儲量超過20億噸的油田、以及一處儲量超過2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田。按照三堅集團在2035年公佈的勘探資料,除了在南部地區發現的儲量全球第三的稀有金屬礦藏之外,蘇丹主要礦物資源儲量為:鐵12億噸、銅3500萬噸、銀2萬噸、石油44億噸、天然氣380億立方米。
毋庸置疑,蘇丹是一個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
西方國家看重的,就是蘇丹的資源。
說得簡單直白一點,就算沒有達爾富爾問題,西方國家也會想方設法的控制蘇丹。事實上,在巴希爾一世發動軍事政變之前,由西式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馬赫迪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親西方份子,而且是個不折不扣的買辦代言人。事實上,在巴希爾一世之前,蘇丹發生過兩次軍事政變,即1969年的尼邁裡菌絲後政變與1985年的達哈卜軍事政變。這兩次軍事政變均與民選政府的買辦性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兩次軍事政變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沒能建立起足以抵抗西方國家干涉的政治體制,或者說,在軍事政變成功之後沒有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
顯然,巴希爾是幸運的。
巴希爾發動政變的時間是1989年6月30日,當時共和國與西方世界的10年蜜月期剛剛結束。換句話說,如果巴希爾提前幾個月發動軍事政變,恐怕結果就將截然不同了。政變之後,巴希爾立即與共和國當局取得聯絡,得到了共和國承認與援助,並且在共和國的秘密指導下成立了“救國革命指揮委員會”,以軍事管制的方式度過了政變後的艱難時期。直到4年多後的1993年10月份,政變產生的影響已經消散後,巴希爾才解散革指會,親自擔任總統,並且在1996年3月與2000年12月的兩次大選中獲得連任。
執政初期,巴希爾推行過很多極端政策,比如解散議會、內閣及地方政府,取締一切政黨,停止一切非官方新聞機構的活動;1991年宣佈實行伊斯蘭法,以《古蘭經》和《聖訓》作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針和政策的準則;1999年與一起發動政變的戰友、國民議會主席的圖拉比分道揚鑣,由此引發持續10多年,導致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內戰。政權得到穩固之後,巴希爾糾正了早年犯下的錯誤,比如在1996年舉行正式大選;1998年頒佈新憲法,明確規定言論、結社自由與政治協商原則,承認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當年就有30個黨派註冊成為合法政黨;2004年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也就是圖拉比成立的反政府武裝組織進行停戰談判;2006年與東部反政府組織,即“東部陣線”進行和談,並且簽署了停火協議;2010年與包括達爾富爾地區主要反政府組織“公正與平等運動”在內的多個反政府組織簽署了結束衝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