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戰術指揮中心,裴承毅還在考慮西線作戰的事情。
如果按計劃進行,共和國陸軍將首先攻列印度東部地區,攻佔西里古裡,就是該計劃的第一步。掃蕩了印度東部地區之後,陸軍才會在西部戰場上投入主力部隊,幫助巴基斯坦統一克什米爾,佔領喜馬拉雅山西端南部地區的戰略要地。在陸軍揮師西進之前,西線戰場上的地面戰鬥由巴基斯坦承擔。
這套“先東後西”的戰爭計劃是由王元慶確定的。
與20世紀60年代的那次邊境反擊戰相比,因為國際局勢、地區形式、戰爭起因完全相左,所以戰略進攻的步驟完全反了過來。當年,共和國採取“西攻東守”戰略的原因非常複雜;比如在西線發動進攻,可以穩住輸掉第一次印巴戰爭、國內局勢動盪不堪、瀕臨崩潰的巴基斯坦;又比如當時共和國沒能在山南地區佔穩腳跟,東線戰場上的進攻行動得不到有力保障。此次,共和國反其道而行之,原因也非常複雜;比如巴基斯坦已經是南亞地區的軍事大國,在克什米爾佔據優勢地位,國內局勢相對穩定,對進攻的要求並不強烈;又比如共和國已經在山南地區建起了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存在後勤保恐上的問題。在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中,印度國內矛盾也不容忽視。印度東部地區的“阿薩姆獨立運動”經久不衰,如果共和國佔領了西里古裡,切斷了阿薩姆邦與印度內地的聯絡,就能利用阿薩姆獨立運動組織控制印度東部地區,從而引發印度的少數民族獨立浪潮。
按照裴承毅的猜測,後者才是王元慶採取“先東後西”戰略的關鍵。
雖然印度也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但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沒有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樣的自然屏障,無法抵禦西方的侵略者。印度的文化、宗教、種族非常複雜,印度獨立的時候,印度斯坦族在人口總量中不到50%,到2035年,人口在2000萬以上的還有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坎拿達族、馬拉雅拉姆族、奧裡雅族、旁遮普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印度斯坦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46%。複雜的民族成分帶來的是複雜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比如印度斯坦族主要信奉印度教,孟加拉族與旁遮普族信奉伊斯蘭教,泰米爾族則信奉佛教。嚴重的文化與信仰差異,必將滋生分裂主義。實際上,印度獨立之後,各少數民族的獨立運動就沒有終止過。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當一個民族的人口超過2000萬、聚居區人口超過1000萬,沒能在中央政府中獲得發言權,或者沒能獲得高度自治權,就會產生強烈獨立情緒。以印度的政治體制,主導中央政府的肯定是印度斯坦,絕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沒有發言權。雖然透過堅持不懈的鬥爭,部分少數民族獲得了自治權。比如在2017年,第四次印巴戰爭後不久,印度中央政府就承認了馬拉雅拉姆族的自治地位。但是絕大部分印度少數民族仍然沒有獲狸自治權,比如主要分佈在印度東部地區的阿薩姆族。
利用民族問題對付印度,恐怕是王元慶能夠找到的最便捷的手段。
要讓這一手段產生效果,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製造一個樣本。
毫無疑問,阿薩姆邦的獨立運動就是典型代表。
如果共和國能夠支援阿薩姆邦獨立建國,或者獲得高度自治權(部分阿薩姆邦獨立運動組織更希望獲的高度自治權),就能在其他地區引發獨立運動浪潮,從而瓦解印度中央政權。
問題是,有必要將印度肢解成數十個國家嗎?
雖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但是以他對南亞局勢的瞭解,覺得肢解印度不是可靠之策。
首先是肢解印度的投入太大,僅是軍事行動帶來的風險就難以承擔,政治、外交上的風險更加巨大。以當前的國際局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肯定不會容忍印度遭到肢解,也就不會袖手旁觀,哪怕美國不會因此派兵參戰,也會想方設法的為共和國製造麻煩,從而增加共和國的戰爭成本。
其次是肢解印度的行動不見得會的到周邊國家的支援。雖然印度“消失”後,南亞地區不再存在某個能力超強的地區大國,對周邊國家有一些好處,但是從長遠來看,分裂後的印度必將使南亞地區陷入長期戰亂與動盪之中,印度少數民族獨立運動必將成為其他國家少數民族的範本,對周邊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構成威脅。
最重要的是,肢解印度不見得符合共和國的根本利益。王元慶發起這場戰爭的目的不是打垮印度,而是“馴服”印度,將印度變鹹共和國的海外市場與初級產品生產地,為解決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