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發起戰爭的導火索,中國不會僅僅為了幫助錫金建國而大動干戈,更不會在這個時候收手。雖然我們都認為,以王元慶的威望,向印度宣戰不會存在任何阻撓,但是我們也知道,這些年來,王元慶一直在推動政治改革,修補中國發展的短板。作為國家元首,他確實有可能在最高權力機構發表演講,說服那些對戰爭有所保留的代表,從而獲得國民的全力支援。當然,以王元慶的影響力,由他提出的戰爭行動肯定會獲得透過。現在缺少的,只是最後的宣戰宣告。如果這是早已準備好的事情,中國將在數個小時之內發表戰爭宣言。”
布蘭迪諾不動聲色的說道:“中國正式向印度宣戰,會有多大的影響?”
薩利文苦笑了一下,說道:“雖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王元慶試圖吞併一個擁有十七億人口的國家,更沒有理由相信王元慶會像當年對付日本那樣對付印度,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王元慶向印度宣戰,正是為擴大戰爭規模做準備。以中國的法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政府的戰爭動員能力非常有限,最多隻能打贏一場小規模區域性戰爭。顯然,這不是一場小規模區域性戰爭,而是地區性質的全面戰爭。與日本戰爭相比,中國軍隊在開戰的第一天就出動了地面部隊,而且攻入印度境內,照此形勢發展下去,中國至少需要投入一百萬地面部隊。如此一來,王元慶必須獲得戰爭授權,實施全國性的戰爭動員,至少在區域性領域實施戰爭動員,才能確保獲得最終的勝利。也正是如此,王元慶才必須向印度宣戰。由此可見,宣戰是中國主動擴大戰爭規模的明確訊號。”
布蘭迪諾思考了一陣,說道:“不會有其他可能?”
“我們也討論過其他可能,只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完全沒有必要在宣戰的問題上做文章,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