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名人,中國航空業的先驅,總司令早就派人去打聽他的下落了,沒想到此人竟不請自來,而且居然是駕著飛機自己飛過來的。什麼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是。
“這架飛機是兩位自己造的?”趙北指著那架水上飛機問道。
“只有浮筒是我們自己做的,換成橡膠輪後,這飛機可以水陸兩用。這飛機其實是法國人造的,由美國華僑捐資購買,交我二人帶回國,為革命效力。”謝纘泰的回答讓總司令有些落寞。
“原來如此。華僑中愛國人士甚多,既然華僑全力支援革命事業,我們革命軍人也不能辜負了他們的囑託,一定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等中國強大了,咱們華人在國外就不再任人欺凌了。”
趙北一邊表態,一邊打量著馮如,看起來,這位中國航空業的先驅似乎還沒有製造出他的第一架飛機,不過既然自己穿越過來了,那麼或許可以幫幫他,把歷史再改一改。
“這架飛機速度多快?能飛多高?航程多遠?你們是從什麼地方起飛的?……”趙北吩咐開船,拖著飛機向漢陽兵工廠方向駛去,趁著這工夫問了一連串問題。
讓趙北意外的是,馮如是歷史名人,但那個謝纘泰也絕非尋常人物,此人也可算得上中國航空業的先驅,甚至比馮如更早接觸航空理論,所不同的是,馮如玩兒的是飛機,而謝纘泰玩兒的則是飛艇,早在甲午戰爭的時候,謝纘泰就曾向李鴻章上書,建議購買西方飛艇,用於軍事作戰,但卻沒有得到重視,後來刻苦鑽研相關理論,很快設計出一艘軟式飛艇,只是可惜未能受到清廷重視,因而僅僅停留在圖紙階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在戊戌變法前夕畫了一幅頗有名氣的《時局圖》,形象的描述了當時中國面臨的瓜分危局,堪稱經典之作,以至於在後世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上,這幅圖仍被引用在課本中,讓學生們直觀的看到中國當時的危險處境。
至於這兩位歷史人物為何會走到一起,卻還要從“戊申革命”談起。
謝纘泰祖籍廣東,但卻是個實實在在的華僑,他出生在澳大利亞,早年跟隨父親到香港讀書,興中會成立後,他也曾入會,並主持過《南華早報》,“戊申革命”爆發之後,趙北在武漢發出“合電”,號召華僑踴躍支援革命,見到通電,謝纘泰立即動身前往美國,發動當地華僑捐資,打算購買幾艘飛艇,運歸國內支援革命,正是透過當地華人團體,他結識了同樣熱心於航空的馮如,兩人頗有共同語言,在馮如的陪同下,看過當地飛行表演之後,謝纘泰便立即改了主意,不買飛艇了,轉而購買飛機,在舊金山、奧克蘭等地華僑的支援下,兩人如願以償的購得兩架飛機,於是立即裝船運回國,等船到上海租界時,正好趕上“蘄州慘案”,共和軍在長江中游與日本艦隊對峙,看到日本咄咄逼人的架勢,兩人一商量,放棄了投奔同盟會的念頭,將飛機裝上一艘德國商船,直奔武漢而去,在德國租界將飛機組裝完成之後,便進行了今天的第一次試飛。
其實,如果不是趙北忙著在軍艦上召開會議的話,他應該在幾個小時前就聽到傳聞了,武漢這地方還真沒飛機出現過,所以,當謝纘泰與馮如在德租界碼頭上裝配飛機並繪製五色旗的時候,一些訊息靈通的人就已經趕過去看熱鬧了。
“兩位能夠深明大義,放棄在國外的安逸生活,回國支援革命,實在是中國的驕傲。我代表全體將士,代表全中國的革命者,對兩位致以最高的敬意。”
總司令在船上將兩人很是誇讚一番,等船靠上碼頭,便吩咐衛隊將那架飛機小心翼翼的抬上碼頭,轉去兵工廠儲存,雖然在他看來,這架飛機非常原始,但畢竟也是飛機,而且可以坐兩個人,載重量還是差強人意的,或許能夠帶一些小炸彈,執行作戰任務,即使無法作戰,至少也能用來偵察,或者用來培訓飛行員。
其實這架飛機還是很有來歷的,雖然它是馮謝兩人在美國購得,但出售這架飛機的人卻不是美國人,而是一名法國人,名叫亨利。法爾芒,是法國的一位飛行家,早在兩年前,他就用一架自制的飛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圓周飛行,雖然距離只有一公里,但卻正式開創了歐洲的飛行時代。前不久法爾芒先生攜帶一架新制造的雙引擎盒式飛機前往美國做飛行表演,但由於當時美國的萊特兄弟也在做飛行表演,為了防止法國人出風頭,一位很有愛國心的美國警長駁回了飛行表演申請,由於在紐約的碼頭倉庫裡停放時間太長,拖欠了一筆可觀的租金,法爾芒先生只好取消飛行表演,並將這架飛機拍賣,於是這架飛機就轉了幾道手,落到了中國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