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根走後,那名朝鮮語翻譯遲疑了一下,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問了幾句。
“大總統,你叫這個人過來,就是為了讓他在法庭上說日本人的壞話?朝鮮已被日本統治,這是列強們認可的事實,他們絕不會因為這個人的幾句話就改變對日本的看法。”
趙北淡淡一笑,說道:“這一點我當然明白,國家戰略為國家利益服務。不過,這個人還是有大用處的,我要將他當成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不僅可以把朝鮮的愛國者團結起來,而且可以挑動整個遠東局勢發生變化,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東三省目前這種岌岌可危的局勢就能得到極大緩和,這一點,至關重要。”
總統的話高深莫測,這名翻譯一時領悟不了,不過既然總統決定這麼幹,那麼,誰也阻止不了他,畢竟,這是一位強勢總統,“遠東狂人”。
第419章 南行山東(上)
魯西北的曠野中,一條鐵路南北延伸,這條鐵路屬於津浦鐵路的北段,目前由德國財團控制,但是尚未修建完畢。
津浦鐵路就是以前的津鎮鐵路,這條鐵路的修建本身就是一場國際政治鬥爭的產物,與京漢鐵路一樣,這條鐵路也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開始商議興建事宜的,最先提議修建津浦鐵路的是美國人,但是美國人並沒有直接出面,而是透過一位與美國商界關係密切的留美華人容閎出面,向清廷上奏,請求開辦津鎮鐵路公司,並同意為此先向財政拮据的清廷“報效”二百萬兩白銀,而後,每年的鐵路公司贏利中抽出百分之二十五的利潤“報效”朝廷。
對於當時的清廷來講,容閎的這個建議很有誘惑力,因為甲午戰爭的戰敗,清廷背上了沉重的外債包袱,導致財政極為困難,如果按照容閎的這個建議,不僅當時就能收入二百萬兩白銀,而且之後也能從這個津鎮鐵路公司的贏利中分潤,所以,一向對鐵路不感興趣的清廷立即對容閎的建議做出了反應,釋出上諭,正式批准了容閎的奏請,允許建立鐵路公司,並興建鐵路。
但是清廷的這個上諭一發布,就立即引起了德國的抗議,因為按照鐵路規劃,津鎮鐵路將透過山東境內,而山東剛剛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因此德國強烈要求清廷將津鎮鐵路的修築權交給德國財團,並且由德國財團控制這一南北交通動脈。
德國的抗議讓清廷非常震恐,但還沒等清廷來得及做出反應,英國的抗議也接踵而至,而且英國不僅進行了外交上的抗議,甚至還動用了遠東艦隊,直接對清廷進行武力恫嚇,英國的藉口非常的無賴,而且這個藉口也同時涉及到了美國因為英國在蘆漢鐵路借款的交涉中受了委屈,所以,清廷必須對英國進行“補償”,而補償的內容就是將津鎮鐵路交由英國財團修建和控制。
蘆漢鐵路就是後來的京漢鐵路,在那場路權的爭奪戰中,英國、美國為一方,法國、俄國、比利時為另一方,雙方為了這條南北大動脈的控制權進行了一番明爭暗鬥,但是由於美國很快就陷入了與西班牙的戰爭之中,無力再關注蘆漢鐵路問題,因此,英國最終在這場路權爭奪戰中敗北,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路權爭奪戰中,德國是站在俄國一邊的,而且當時的英國尚未與法國結盟。
也正因為蘆漢鐵路爭奪戰的失敗,美國才會將目光轉向津鎮鐵路,而出於同一原因,英國也決定對津鎮鐵路下手,尤其當德國也對這條鐵路感興趣之後,英國對津鎮鐵路更是志在必得。
在這種錯綜複雜、爾虞我詐的國際政治背景之下,清廷又一次成了風箱裡的耗子,哪一邊都不敢得罪,一番權衡之後,容閎這個“假洋鬼子”第一個被踢出了局,美國人的如意算盤自然也落了空,於是剩下的競爭者就只有英國與德國,而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之下,英國政府希望拉攏德國對抗俄國遠東力量,因此,英國與德國就津鎮鐵路問題進行了利益交換,兩國最後達成協議,約定津鎮鐵路南段由英國修建和控制,北段由德國修建和控制,分界線就是山東與安徽交界處的韓莊,這個協議不僅解決了津鎮鐵路路權歸屬問題,而且也正式承認了兩國各自的在華勢力範圍,並使英國與德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得以緩和。
對於英國和德國的這個“商業條約”,清廷毫無對抗措施,只得答應將津鎮鐵路交給兩國承辦,北段由德華銀行承辦,南段由中英公司承辦,併為此向英德兩國舉債七百餘萬英鎊,作為附加條件,這筆外債將在五十年後完全還清,在還清全部借款之前,津鎮鐵路由英德銀行團管理和控制,而且,在鐵路建成之後三十年內,清廷不得向法國、俄國或其它國家借款還清津鎮鐵路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