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被人攆下臺去,用專業術語來講,那就叫“下野”。
更何況,當初“三國銀行團”成立之初,共和軍總司令趙北就拍發了一份全國通電,代表南方革命勢力宣佈,如果借款合同上沒有他和光復會領袖陶成章的簽字,無論南北哪一方,均不得向外國借款,否則借款合同將不被中國國民承認!
有這兩塊絆腳石擋在前頭,袁世凱的這條借款之路走得很不順,雖然英國和日本表示了濃厚興趣,但是法國和俄國駐華公使卻在袁大總統約見他們的當天就告訴袁世凱,他們不能立即答覆,需要向本國政府請示。
如果法國和俄國不能儘快表態支援這次國際借款成立的話,那麼英國和日本也難保不會打退堂鼓,畢竟這筆國際借款金額太過驚人,風險太高,不像前段日子裡的那些小額借款,英國和日本沒有足夠的勇氣獨自承擔這筆國際借款,需要拉上法國和俄國。
這不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而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因為誰都不相信袁世凱此次借款是取得了南方實力派同意的,英國公使朱爾典更是明白告訴法國公使,此次借款的主要用途是擴充北洋軍,併為其更新武器,所以,一旦這筆國際貸款成立,南北大戰的爆發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可是作為債主,誰也不敢保證北洋軍就一定能擊敗南方軍隊,一旦北洋軍沒能達到消滅南方實力派的目的,那麼,這筆國際借款恐怕就會成為呆帳、死帳,如果列強按照借款合同取走抵押物的話,只會進一步激怒中國的激進勢力和民族、國家主義者,這反而會加強南方革命力量,也不是列強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巨大的誘惑面前,法國公使和俄國公使都表現出了難得的謹慎,與他們在共和政府剛成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