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中海進入紅海,那麼塞得港就是船隊始發站,而蘇伊士城則負責接收船隊,蘇伊士運河就是這樣通航的,在正常情況下,你是不可能看見南北航向的船隊同時出現在運河的河道里的,因為現在的運河河道並不是非常寬,只有這樣安排航行計劃,船隻才不會因為尾流乾擾而相互碰撞。
自從戰爭爆發之後,蘇伊士運河的海上交通就受到了直接影響,中英戰爭期間,蘇伊士運河以及紅海的海上航運就遭到了交戰雙方潛艇和水雷的威脅,而當德國與亞盟陷入戰爭之後,蘇伊士運河的交通就完全斷絕了,德軍佔領著運河的西岸,而亞盟軍隊則控制著運河東岸,雙方隔著運河對峙,並不時發生炮戰和空戰,在這種形勢之下,蘇伊士運河就成了危險的航道,沒有哪個腦子正常的商船船長會在這個時候將船開到運河區挨炸,昔日繁忙的黃金水道就變成了中國和德國軍隊特種兵的戰場,滲透戰和襲擾戰經常在運河區爆發。
好在德國並沒有統治埃及太久,當亞盟的軍隊將德軍全部趕出埃及之後,蘇伊士運河的恢復通航就已經排上了盟軍司令部的戰略計劃,畢竟,這條運河戰略意義實在重大,誰控制了運河,誰就掌握了地中海制海權的關鍵,現在,運河已經由盟軍方面完全控制住了,那麼盟軍的軍艦和運輸船隊就可以暢通無阻的由印度洋和紅海過來,透過運河進入地中海了。
實際上,當中國的坦克部隊碾過運河邊的沙地的那一刻起,中國的工程部隊和工兵部隊就已經開始為蘇伊士運河的恢復通航進行前期的清理工作了,重點是那些沉沒在航道上的輪船,這些輪船有一些是在戰爭中遭到擊沉的,有一些則是德軍在意識到埃及已無法守住之後故意炸沉阻塞航道的,中國軍方的技術人員必須想辦法將這些輪船打撈起來,或者乾脆進行水下切割,將船隻解體,然後分別吊撈出水,除此之外,航道上還有一些德軍佈設的水雷,錨雷比較容易清除,關鍵是那些沉底的磁性水雷,為了排除這些危險的潛伏者,中國海軍的排雷部隊已經在蘇伊士運河上忙碌了整整一個月了,基本上清除了這些影響航道安全的最大障礙,雖然後期的清理工作有美國海軍參加,不過他們只是配角,主角還是中國海軍的那些國產排雷艦艇和排雷裝備。
經過了一個月的艱苦努力,蘇伊士運河終於可以恢復通航了,而今天,正是運河恢復通航的第一天,為了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的日子,參加開羅盟國首腦會議的所有國家元首都將親自出席今天的通航儀式。
上午九點鐘,各國元首都已到達蘇伊士城,就坐在運河西岸高地上的那座遮陽棚裡,目睹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九點一刻鐘,主持通航儀式的埃及總統終於舉起了那隻訊號槍,發出了“允許通航”的訊號,然後,所有已經編隊的輪船全部鳴響汽笛,從蘇伊士灣的北部入口處緩緩駛向蘇伊士運河航道,打頭的就是盟國海軍艦隊,各國都有,按照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依次透過觀禮臺,軍艦上的那些不用值班的軍官和水兵們全都身穿軍禮服,站在軍艦左舷一側,向運河西岸高地上的各國元首行注目禮。
這當然也是一次盟國方面的閱艦式,除了向各國人士展示盟國奪取地中海制海權的決心和實力之外,同時也是向軸心國集團炫耀武力,因此,出現在運河上的基本上都是很有戰鬥力的軍艦,而最具有戰略威懾力的自然是各國的航空母艦。
說是“各國”的航空母艦,其實並不太準確,現場出現的航空母艦也就是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的六艘航空母艦,其中的大型航空母艦隻有兩艘,中美各一艘,而另外四艘航空母艦都是小型的護航航母,分別屬於英國海軍、法國海軍,而各國航空母艦中,目前唯一能起飛噴氣式戰鬥機的也只有那艘中國海軍的“東海”號航空母艦,而這艘航空母艦也將充當這支盟國特混航母艦隊進入東地中海之後的防空主力,這支艦隊的首要任務是協助盟軍登陸塞普勒斯島,如果可能的話,克里特島也可能成為艦隊的攻擊目標,而艦隊的主要任務則是為後續的盟軍艦隊試探軸心國部署在東地中海海域的海軍實力,並分散軸心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的注意力。
當那六艘航空母艦帶領著大批護航艦隊透過觀禮臺之後,才輪到輔助艦艇上陣,而在這些輔助艦艇中,有兩艘怪模怪樣的軍艦引起了在座各國元首和軍事專家的極大興趣,而那兩艘軍艦正是中國海軍的兩艘新式巡洋艦,一艘艦名“颱風”,一艘艦名“暴風”。
根據現場各國軍事專家目測,“颱風”號和“暴風”號應該為同一級巡洋艦,從艦體長度、幹舷高度等尺寸推測,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