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部分(1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副官看了眼電報,內容倒是平常,就是遠東共和國方面為歡迎中國總統先生訪問所做的一些安全保衛措施的報告,於是索性將電報壓了下來,這已是這兩年中總統先生第六次訪問遠東共和國,一切規矩副官們都已瞭然於胸,自然不需請示上級,自會辦得妥妥帖帖。

第1182章 北極圈裡

雪野茫茫,寒風凜冽。

放眼望去,那滿山遍野白茫茫一片,積雪壓枝,冰天雪地,無論是山還是河谷,都已被覆蓋在這隆冬時節的嚴寒中。

雪後初晴,天空中已可以看見太陽的輪廓,但是並不溫暖,實際上,氣溫很低,零下二十攝氏度,這還是在正午時的氣溫,到了晚上,這裡的氣溫那隻能用“徹骨奇寒”來形容。

畢竟,這裡是西伯利亞,還是西伯利亞地區的北部,而且就在北極圈裡,這緯度那確實也是不低的,具體的講,這處冰天雪地的曠野位於伊加爾卡北部,葉尼塞河東岸,如果是夏天,從這裡順流而下,就能進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從國際法角度來講,這裡屬於遠東共和國控制的地區。

俄國革命之後,遠東共和國被“華盛頓體系”正式承認,並得到各國武力庇護,而從那時起,伊加爾卡就一直是遠東共和國的西北部國防前哨,但是由於這裡緯度太高,氣候太惡劣,再加上遠東共和國駐軍也不多,因此蘇俄、蘇聯政府一直不太重視這裡的防禦,與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完全不一樣,在伊加爾卡,遠東共和國的邊防駐軍一度過得比較悠閒,而且這裡實際上也是遠東共和國當時最西部的邊境。

起初,蘇俄、蘇聯政府並不承認這裡是遠東共和國的領土,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後,蘇聯的局面穩定下來,蘇聯軍隊終於進駐伊加爾卡附近,並利用短暫的夏季與遠東共和國的邊防軍進行一些零星的武裝衝突,這種斷斷續續的武裝衝突局面一直持續到四十年代,最終是依靠一場“高加索戰爭”終結,當“亞洲聯盟”與蘇聯政府正式簽定《亞盟與蘇聯關於結束戰爭狀態並恢復正常關係的和平條約》之後,伊加爾卡的國防前哨地位才隨之動搖,按照這份又被稱為《烏拉爾條約》的和平條約,蘇聯撤走了它駐紮在中西伯利亞地區的全部軍隊,之後,這些地區實際上就成為了遠東共和國的“法定領土”,當然,對於這種稱呼,蘇聯政府是一直持“不評論”立場的,畢竟,條約對此也規定的相當模糊。

無論蘇聯政府是否承認,事實就是,現在,蘇聯與遠東共和國的陸上邊境線已經遷移到了鄂畢河流域,蘇聯已經不再是一個擁有太平洋海岸線的國家,它的所有出海口都已限制在歐洲方向,而同時,遠東共和國的陸上領土總面積已經超過了蘇聯。

雖然陸上領土面積很遼闊,但是遠東共和國的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仍然非常有限,原因也不復雜,就是氣候惡劣,這個“亞洲國家”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寒冷的西伯利亞,夏天固然氣候溫和涼爽,但是冬天卻是徹骨的寒冷,這樣的氣候不僅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也同樣不適合進行工業建設,就連建築房屋、修築公路也必須考慮到那無處不在的氣候影響和凍土層。

這樣一個國家,其人口自然不可能很多,雖然有來自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移民補充,但是遠東共和國的總人口仍舊沒有超過兩千萬人,其中外國移民居然佔了一半!

毫無疑問,現在的遠東共和國就是一個真正的“移民國家”,與美國有些相似,但又有些區別,美國的歷史相對較長,而遠東共和國的歷史卻很短,不過二十多年的建國曆史,這樣一來,遠東共和國就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和信仰體系,白俄居民依舊信奉著東正教,來自中國、日本、朝鮮的居民則信奉著他們家鄉的宗教或者信仰,而那些部落民則依舊信仰著原始的宗教,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情況並不利於遠東共和國的長期穩定,再加上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強烈差異,遠東共和國的局勢一直有些動盪,幸好有一位強人總統進行著鐵腕統治,所有潛在的威脅都被這位鐵腕總統扼殺於無形,有的威脅被徹底的消滅了,有的威脅則被“冰凍”於集中營,而伊加爾卡就是一座曾經的“冰箱”。

“冰箱”,這其實就是集中營的代號,那位鐵腕總統契恰科夫非常喜歡將一些犯了輕微罪行的犯人流放到西伯利亞地區,就像當年的沙俄一樣,所以,從國防前哨時代開始,伊加爾卡就一直充當著流放營的角色,即使這裡的邊防部隊全部西調,伊加爾卡依舊是集中流放犯最多的一處集中營,如果不是遠東共和國的局勢突然發生變化的話,或許伊加爾卡的這種流放營角色會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