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很快統治了大地,風沙漫漫,千里荒涼,晚風吹來,與那列車的汽笛聲交織在一起,每一個陪同總統西行的人都對這西北的粗獷印象深刻。
第851章 亂中取勝
風從南邊吹來,揚起船旗,輕撫人面,清涼而愜意。
站在輪船的前甲板上,熊成基享受著這清涼而愜意的南風,這心情也是舒暢,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舒暢的心情了。
“味根,這幾日以來,你終於不愁眉苦臉了,這心情想必好了許多。”
一名身穿洋裝的中年男子似乎看出了熊成基的心思,於是半開玩笑似的對他說了幾句,熊成基也笑了笑。
“是啊,就快到蘇門達臘了,等見到了那些曾經並肩戰鬥的同志,我的心情會更好。在南美各國流浪了這兩年多的時間,我是一事無成,原先是打算著書立說的,可是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這塊料,又喪氣起來,忙來忙去,只忙了一些不著調的遊記、散文,論文采,還不如國內那幫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論思想,甚至不及趙振華的那個‘四有主義’更貼近民生。”
說到這裡,熊成基話鋒一轉,問那中年男子:“展堂兄,你在督政處幹過一年多的時間,那督政處算是趙振華手裡最為得心應手的政治工具之一,說起來,你也是給他當過爪牙的,在你看來,趙振華這個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說完,熊成基盯住了那中年男子的臉,等他回答。
那中年男子名叫胡漢民,原名胡衍鴻,字展堂,廣東番禺縣人氏,原籍江西,祖上世代務弄,家境貧寒,為維持生計,胡漢民很早就開始了教書生涯,邊教書邊自修,在學識上很有長進,並結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正是透過這些朋友的介紹,他熟悉了孫中山先生的為人與性格,贊同革命主張,並於1902年東渡日本,入東京宏文書院速成師範科,準備以教育的手段救國,未及畢業便歸國主持新式教育,但是由於地方守舊勢力的阻撓,最終發現所謂“教育救國”必須有一個前提,即“革新政治”,也正因此,胡漢民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政法大學速成政治科,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被孫中山先生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一名同盟會員,並擔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而“漢民”就是他在《民報》時的筆名,在此期間,他對孫先生所創“三民、主義”的宣傳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此可見,胡漢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筆桿子”,也正因此,在“戊申革命”之後,他在聯合陣線中擔任重要職務,並一度作為宋教仁的主要助手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宋教仁遇刺身亡之後,他又成為黃興的主要助手,也正是黃興將他推薦給了時任聯合陣線委員長的趙北,趙北坐上總統寶座之後,也有意提拔栽培這位文采飛揚的“筆桿子”,讓胡漢民進入督政處鍛鍊。
督政處與侍從室一樣,都是趙北的左膀右臂,能夠進入督政處的人,仕途一片光明,也可以說非常平坦,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胡漢民並沒有在督政處穩穩當當的積攢資歷,而是在趙北宣佈總統訓政之後就向總統遞交了辭呈,不待總統有所表示,便揮一揮衣袖,留下一句“道不同不足為謀”就飄然而去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幹什麼,直到半年之前,胡漢民的名字才出現在英國海峽殖民地殖民當局的一份驅逐名單中,因為在馬來亞過於積極的參與華人的政治活動,英國殖民當局將胡漢民驅逐出境,之後,胡漢民就跟著孫先生去了美國,然後又輾轉趕去檀香山。
也正是在檀香山,胡漢民與熊成基碰面了,兩人都反對總統訓政,贊同憲政,因此,胡漢民很快就說服了熊成基,讓他留在檀香山,作為孫先生的助手之一協助孫先生重振同盟會勢力。
此次胡漢民與熊成基跟著孫先生從檀香山趕去蘇門達臘,正是為了在蘇門達臘建立同盟會組織總部,至於日本總部,自從中日東北亞戰爭結束之後就已經被日本政府勒令解散了,這幾年裡,孫先生一直帶著追隨者們滿世界的尋找合適的地點建立同盟會總部,但是找來找去,眾人發現只有華人勢力最盛的地方才能站穩腳跟,於是,蘇門達臘島就成了同盟會殘餘勢力選中的最後的根據地,如果這裡也站不穩腳跟的話,那麼,或許同盟會就真的可以解散了。
此時聽到熊成基發問,胡漢民沉吟片刻,說道:“趙振華是個英雄,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因為這是事實,沒有他,中國不會這麼快就穩定下來,國家的經濟和國力也不會這麼快就發展起來。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趙振華過於剛愎自用,或者說,他這個人過於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