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飛的第二十三集團軍和上官驚夢的第十四集團軍殘部,合計約十五萬人踏上歸途,餘者陣亡、病逝、失蹤、掉隊、被俘兼而有之;異族聯軍塔帕族、納穆族、格薩哈族兵團全軍覆沒,狴奴族、鄂倫族兵團傷亡殆盡,部隊總傷亡一一四萬人,目前西南兵團、鳳凰城兵團和塔納利斯河兵團等,絕大部分是以狴奴族、鄂倫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平民為主的後備軍,合計約有七十一萬人左右。”
我聚精會神地聽著,同時在腦海中飛快計算出雙方力量對比,繼而望向桌面。沙盤上涇渭分明地標示出外圓內三角的兩軍對峙圖,一邊是蓄勢多日、兵精糧足的生力大軍,另一邊是連番鏖戰、疲不能興的雜牌部隊,現在唯一可慮的只是異族聯軍統帥部的號召力和普通官兵的承受力了,勝敗在此一舉。
一念及此,我雙目射出深不可測的黑暗異芒緩緩掃過眾人臉容,最後徑直透過帳門,遙望遠方的鳳凰城,沉聲道:“萬事俱備,更待何時?我命令‘復仇者’行動第二階段計劃,現在開始立刻施行!”
帝國曆八一一年十一月三日午夜,即第二次北伐戰爭剛剛結束不到兩天的時間,新月聯軍所屬的米洛斯第一集團軍和冰島第一集團軍在米洛斯第二集團軍左翼和米洛斯第三集團軍右翼配合下,施行了“復仇者”行動第二階段的戰略性進攻阿拉希河——塔納利斯河戰役。
新月聯軍總指揮部認為佔領鳳凰城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因此為粉碎鳳凰城周邊地區的異族聯軍集結了強大集團。戰役開始前,僅在米洛斯第一集團軍和冰島第一集團軍編成內就有十六個諸兵種合成師團、四個裝甲軍團、兩個炮兵軍團,另有若干獨立裝甲師、炮兵師、騎兵師和大量集團軍直屬部隊,共計四十八萬人、火炮和迫擊炮三三五○○門、泰坦戰車七○○○輛、拜火教術士五○○○名。這是為實施一次進攻戰役而預先建立的新月聯軍最大的戰略集團。兩個集團軍在五○○裡寬的地帶內行動,控制著阿拉希河左岸金石河、麥積湖和玉龍灘等地域的三個登陸場。
當面守敵是異族聯軍西南兵團(注:十一月四日起改稱西北兵團,司令為達姆·布林曼)的主力,共有官兵約十二萬人、投石機和弩炮約五○○○架、流星弩、擲雷器、銅製火炮和噴火器一二○○餘門、拜火教術士六○○餘名。
第卅四卷 造反 第六章 撕裂
在交戰過程中,西北兵團為恢復防禦,又從西線、北線和戰場其他地段,向鳳凰城調來約三十五個萬人隊。為了抵抗新月聯軍的進攻,異族聯軍統帥部在鳳凰城周邊地區的阿拉希河、塔納利斯河之間預先建立了一個完備的防禦體系,它包括成梯次配置的七道防禦地區,縱深達五○○裡。為了提高其穩定性,特別是抵禦泰坦戰車方面的穩定性,廣泛利用了阿拉希河、三寶河、塔納利斯河及其他江河。這一系列防禦地區包括若干已做好長期防禦準備的村鎮和關隘,包括魚尾塢、天福鎮、七巖溝、霜林集、德巴岡、九蛇湖、庫木塔、覆舟峽、西樵山、五輪源、大寧渡、月牙灣、黑沙灘等。防禦最堅固的兩個地區是:由四個地帶組成、總縱深六十至一百四十里的阿拉希河地區,由騰衝崗築壘地域,惠西洲築壘地域和黑沙灘——西樵山築壘地域組成的鱗隱河、龍虎鎮地區。異族聯軍統帥部企圖堅守設防地區,削弱新月聯軍進攻能力,以此拖延戰爭。
阿拉希河——塔納利斯河戰役的政治目的,是將鳳凰城周邊地區從異族聯軍手中解放出來,消滅當地牧奴制度獲取民心。戰略目的是透過粉碎當面西北兵團並前出塔納利斯河,為向鳳凰城實施決定性突擊創造最有利的條件。戰役企圖是從各登陸場同時發起強大的分割突擊,突破敵人防禦,迅猛發展高速度進攻,並在異族聯軍退卻軍隊或預備隊於中間防禦地區未立足之前奪取該地區。還規定了米洛斯第一集團軍的戰役總縱深為三○○至三五○裡,冰島第一集團軍為二八○至三○○裡。
按照新月聯軍總指揮部的命令,米洛斯第一集團軍應實施三個突擊:以四個諸兵種合成軍團、兩個裝甲軍和一個騎兵師從金石河登陸場向覆舟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兩個諸兵種合成軍團加強兩個獨立裝甲師和一個騎兵師從麥積湖登陸場向霜林集方向實施第二個突擊,以米洛斯第三十四軍團從天福鎮以北地域實施第三個突擊。根據納蒂族臨時元老會的請求,納蒂族近衛第一軍團也在米洛斯第一集團軍編成內參加了佔領天福鎮的行動。該軍團應利用新月聯軍各集團軍戰果,於戰役第四日在天福鎮以北及其以南轉入進攻。冰島第一集團軍應以八個諸兵種合成軍團、兩個裝甲軍,三個獨立裝甲師,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