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不起只得鋌而走險,全國都陷於戰爭狀態(詳見第七章)。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六章 新財源:厘金湘人(3)
於是,各省地方官的眼睛轉向富紳大商。對付他們的辦法,就是勸捐。按照原來的捐例規定,各省將捐銀數額交到戶部後,再轉行吏部,最後經皇帝批准發下標明捐得何種官爵的憑照。這種辦法需時多日,往往銀子交上去後,很久沒有下文,還要花銀子打點以催促辦事胥吏。為了提高效率,咸豐帝應地方官的請求,命吏部直接下發空白憑照,由地方官自填,定期匯總上報。從此,捐官捐爵成為一手交錢一手發照的直接生意。這種高效率一時性地促發了“官爵消費者”的購買興趣;同時,地方官握有空白憑照,不必再等戶、吏兩部轉文,也以軍需為由將賣官鬻爵的捐銀截留。
1854年以後,捐銀成為各地軍餉的主要來源之一,早期的湘軍糧餉,基本是靠這些空白憑照解決的。而戶部自然再也收不到捐銀了。但是,捐來的官爵大多是空銜,即便多繳銀兩捐補實缺,也須等待數年後方有機會授職。花兩三千兩白銀,捐一個七品知縣的頂戴,最初的自我感覺是能夠跟縣太爺平起平坐,但等到鄰里中知縣滿街走,甚至知府、道員的頂戴日日相見時,反襯托出真正的縣太爺的八面威風。虛銜又怎比得上實缺?投資是要講效益的。當這種官場投資不能換來原來期望的實際效益時,捐納市場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熊市。然而,龐大的軍費開支不能容許捐銀數量的下降。於是,原來標榜為“自願”的捐納,在實際操作層面“自願”的成份越來越小。
上門勸捐已屬給面子的客氣,不給面子的帶兵勒捐也已見多不怪。許多紳商畏懼官府的權勢,只得一捐再捐,用白花花的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