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1 / 4)

小說:曹操秘史 作者:千頃寒

此後,關於“曹操疑冢”的故事傳播得更廣泛,不僅民間傳說、戲劇曲藝中經常提及,在文人墨客的憑弔懷古之作裡,大多也都將其視為正史加以評伐或歌詠。

“曹操疑冢”也被蒲松齡寫進《聊齋志異》中,該書有一篇《曹操冢》:“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在河裡洗澡,忽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樣,屍斷浮出;後來又有一個人也是這樣。大家都很驚訝。地方官聽到,派人把上游的閘關上,讓河水流乾,這才看見崖下有個深洞,中間有轉輪,輪上排列利刃如霜。拿掉輪子,中有塊小石碑,都是漢代篆字。仔細看,是曹孟德的墓。後來破棺散骨,殉葬的金銀財寶也都被大家拿走了。”

這大概是關於“曹操疑冢”最離奇的故事了,說曹操把墓設計在了流水之下。

蒲松齡還以異史氏的名義發表了評論,他認為:有人寫詩“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可怎麼能知道曹操的屍身是不是在這七十二個墓裡?曹操真是奸詐啊,然而千餘年後腐朽的骨頭不保,使這些詐術又有什麼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也)!

蒲松齡不是歷史學家,想必他也只是把這件事成民間傳說來看待,《聊齋志異》記錄的大都是蒲松齡從社會上搜集來的傳說故事,這則故事說明關於“曹操疑冢”的說法,到明清時期已經家喻戶曉,結合當時的一些戲曲以及文人筆記小說來看,關於“曹操疑冢”也有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版本。

假話連說三遍都有可能變成真的,何況被無數人連著說了上千年呢?關於“曹操疑冢”的存在,似乎可以成為定論了。

然而,有一個基本事實無法忽視:關於“曹操疑冢”的說法只是宋代以後才被提起,宋代以前的人們從沒懷疑過曹操墓的真假。

作為曹操政治遺產的繼承人,曹丕也是曹操喪事的主要辦理者,在《藝文類聚》裡儲存有曹丕寫的《武帝哀策文》,其中有:“卜葬既從,大隧既通。漫漫長夜,窈窈玄宮。有晦無明,曷有所窮。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棄此宮庭,陟彼山阿。”

意思是:在正式下葬之前進行了卜筮,寬闊的墓道通向墓室。墓室裡如漫漫長夜,又如幽幽深宮,沒有光明,沒有盡頭,多麼令人悲傷呀!參加喪儀的人們已整齊站好,天、地、水三官也排列整齊,前面是高高舉起的旗幟,中間還有人手執長戈。從現在起,先王將離開宮廷,到達被安葬的山崗。

也參加了曹操安葬儀式的曹植寫過一篇《誄文》,相當於悼詞,在這篇長達六百多字的祭文中,曹植更為詳細地記錄了曹操安葬的情況,其中寫道:“既即櫬宮,躬御綴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閨啟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闥一扃,尊靈永蟄。”

意思是:將要入葬時,穿的還是平時的衣服,印信沒有帶到身上,只帶了印章上的絲帶。陪葬用品也沒有什麼華美的,最值錢的只是素色的陶器。靈柩到達西陵,墓門慢慢開啟,群臣送迎,我王就這樣安葬了。在幽暗的墓室裡,沒有日月星辰之光,墓門落下來了,至尊的魏王將永遠生活在裡面。

從曹丕和曹植這兩位親歷者的記述來看,曹操的安葬活動是公開的,也是盛大的,曹丕和曹植不僅知道曹操被安葬的確切位置,他們都曾親自到墓室裡察看過。

親眼看見過曹操遺囑原件的晉人陸機生於曹操去世後四十年,他的弟弟陸雲親自到鄴縣參觀過銅雀三臺,《太平御覽》中儲存有他寫給哥哥陸機的兩封信,談到此次鄴縣之行所見所聞。其中說道,他登上了三臺,發現上面的房屋正在毀壞,其中一個臺上還有曹操當年儲藏的十萬公斤煤(石墨),陸雲臨走還拿了點,並送給陸機一些作紀念。

這時候已距離曹操去世八十多年,曹魏政權已灰飛煙滅,銅雀三臺尚在,但遊人已經能隨便上去參觀了。陸雲沒有提到他是否瞻仰過曹操的高陵,但如果高陵位置是個謎的話,想必他也會多說幾句吧。

又過了一百多年,被李白稱為“小謝”的南朝詩人謝眺來參觀過鄴城故址及曹操的高陵,寫下了《同謝諮議銅雀臺詩》和《銅雀悲》等詩,其中寫道:“鬱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那時候曹操墓的位置應該是眾所周知的。

其後,為陳壽《三國志》作注的北齊學者裴松之,《玉臺新詠》的編纂者南朝詩人徐陵等,也都先後來到這裡參觀、瞻仰,留下了一些詩文。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即曹操去世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