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於“至拙”處見“至巧”
管理到底是什麼?是一種技巧,還是一種能力?抑或乾脆稱它為一門科學?
關於這個困擾著眾多管理者多年的命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中各有自己的答案。
我也不例外。只不過也許略有不同的一點在於,對於管理,我更多地把它視為一個哲學命題,甚至於是一個心理學命題。即,管理學的真諦其實並不在於怎樣做(操作技巧或技能),而在於怎樣想(如何認知)。這就像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遊戲,當我們將所有注意力都本能地集中於某個看似明顯的事物(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往往是出於一種傳統認知的影響,而且這種傳統認知的影響力往往極為強大,強大到幾乎成為我們的認知本能,以致到了幾乎不可能被質疑的程度),常常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直弄得自己腦門冒汗、身心俱疲的時候,才往往會突發靈感,猛然意識到原來那個看似明顯的事物旁邊的原本毫不起眼的事物,才是你要尋找的真命天子。管理也一樣。在這個領域裡存在著太多不可侵犯的常識。明明照著這些常識做總是讓人碰得頭破血流,那些常識卻依然不可侵犯,只能令人埋怨責任全在自己…不是自己缺乏慧根,根本不可造就;就是自己時運不濟,老天不長眼。總之,都怪自己廢物。真正敢於站出來對常識發出質疑之聲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那麼,在這些常識(應該稱其為偽常識才對)中,到底是哪些東西總是在阻礙人們成功的腳步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常識總是過於強調取巧——有一種神奇的管理方法,可以讓你的公司和員工的效率提升300%;你也可以成為比爾。蓋茨;你的智商和愛因斯坦其實沒有區別;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你的公司也可以成為世界500強
你也許對這些煽情的語言並不陌生,因為它們已經作為一種常識充斥了我們這個世界。你也許曾經參加過一些令你熱淚橫流、血脈噴張的勵志培訓;也許曾看過不止一本令你覺得你真的與比爾。蓋茨其實只有一步之遙的勵志書籍,但是,你肯定會有過不止一次這樣的體驗——這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撐死只能持續一個星期(這還算長的),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又回到了一個自己習慣並熟悉了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一如既往的,茫然若失,找不到方向的自己
久而久之,勵志本身就成為了一個行業——能讓你激動一下,身上打個激靈就行,至於是否能把你真的帶上成功之路,則不是我要關心的事情。但有一樣,激動這玩意兒有時候會上癮的,我的下一次培訓你肯定還得參加,我的下一本書你一樣照買不誤。賺錢這事兒我可不能耽誤了。這就好像是一種成功學興奮劑,明知沒用,卻又欲罷不能。
平心而論,這些常識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甚至可以說它們中的許多確實代表了一種真理。只是這些常識與真理其實離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很遙遠,遠不是在我們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內。但是這些常識的製造與鼓吹者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善於把本來遙不可及的東西拉近了給你看,成功地讓你產生離我很近的錯覺,這一點上。
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充滿了浮躁。每一個人都在渴望速成或速效。管理的世界也是一樣。每一個管理者都在渴求出現一種神奇管理藥方,或者是類似於一陽指之類的點穴神功——只要此招一出,必定藥到病除。反之,只要招數不靈,沒有立即見效,則肯定是一個損招,必須立刻淘汰,再去尋找新的一招靈妙藥如此週而復始,在狗熊掰棒子的幼兒遊戲中虛度光陰,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企業一天不如一天,逐漸病入膏肓。
只要我們這個社會一天不將取巧二字除去,我敢保證量產成功人士這一勵志學的終極目標將永遠只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管理者不將浮躁二字去掉,他們的企業也永遠不會踏上可持續發展的坦途。
與取巧者相比,真正的成功者沒有一個不是大拙之人。他們成功的秘訣恰恰在於一點——將取巧者不屑一顧,扔掉的東西一個個地撿了起來。僅此而已。而做到這一點,是絕對需要一股拙勁兒的。這種拙勁兒,追求的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務實與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日積月累、積小勝為大勝的執著;不是一塊巨石,而是對一粒一粒沙子的珍惜,歸根結底,成功的最根本秘訣在於兩個字:堅持。任何一種堅持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真正能夠做到堅持二字的,無不是大拙之人。這些人也許會博覽群書,但是我敢保證他們不會真正把什麼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