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的。

“無意識”一詞的最古老的和最恰當的意義是描述性的;我們稱這樣一種精神過程為無意識的:根據從結果推知原因的理由,我們不得不假設該精神過程的存在,但我們又對它毫無所知。在那種情況下,我們與它的關係像我們與存在於另一個人身上的精神過程的關係一樣,區別只有一點:這種精神過程實際上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想要作出更正確的解釋,我們就需要修改我們的主張說:如果我們必須假定某一過程目前正在進行著,然而目前我們又對其一無所知,我們便稱該過程為無意識的。這個限定使我們想到,大多數意識過程都僅僅是暫時的,它們不久就變為了內隱的,但又很容易再次成為有意識的。我們也可以說,即使在內隱條件下,這些過程無疑仍是精神的東西,它們也已經變成無意識的了。到目前為止,我們好像還沒有認識到什麼新東西;也沒有獲得把無意識的概念引入心理學的權利。但是我們已經能對動作倒錯現象發表新的見解了。

例如,為了解釋口誤,我們感到自己必須假定在口誤者心中存在著說出某種東西的意圖。從已經出現在他的言談中的衝突性,我們可以肯定地推測到這種意圖;但它並不表現出來,因此它是無意識的。如果我們接著把該意圖告訴口誤者,他承認自己對它很熟悉,這便說明該意圖對他來說只是暫時的無意識;但是,如果他否認該意圖,表示與它毫不相干,那麼它就會永久地無意識了①。

根據這種經驗,我們也有權把前面提及的描述為內隱的東西宣佈為是無意識的。考慮到這些動態的關係,我們現在可以區分兩類無意識:一類可以比較容易地在經常發生的情況下,轉變成為有意識的東西;而另一類則很難發生這種轉變,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希望,或者完全不可能產生變化。在使用“無意識”一詞時,為了避免含混性,為了表明我們指的是哪一類無意識,表明我們使用這個詞是在描述的意義上還是在動態的意義上,我們使用了一種可允許的和簡單的方法。我們稱那種只是內隱的,因而容易成為意識的無意識為“前意識”,而把“無意識”這個術語留給另一類“無意識”。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三個術語:“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和“無意識”(unconscious),它們可以協調地用於我們對心靈現象的描述中。再重複一遍:在純粹的描述性意義上,前意識也是無意識的。但我們不賦予它這個名稱,除了在不嚴謹的談話中,或者在我們必須論證的心靈生活中存在著一般意義上的無意識過程時。

我希望你們將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觀點還不太令人討厭,而且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不幸的是,精神分析的工作已經不得不在另一種即第三種意義上使用“無意識”這個詞了,而這樣做確實可能已經導致了混亂。我們獲得了一種新的和強有力的印象,即心靈生活的廣泛而重要的領域通常都未被自我所意識到,因此在真正動態的意義上,我們必

①參見《引論》第四講。——英譯註。

須把存在於心靈生活中的這些過程,都稱之為是無意識的。

根據這種印象,我們已認為,“無意識”這個術語也具有一種地域的或系統的含義;我們已開始談論前意識的“系統”和無意識的“系統”,以及自我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衝突,並日益用這個詞來表示心靈的領域,而不是心靈事物的一種特徵。

關於自我和超自我的各部分在動態的意義上也是無意識的這一發現,使用起來實際上很不方便,但令人寬慰的是,在以下方面它還是起作用的——它有可能減輕問題的複雜性。我們認識到,我們並沒有權利把不同於自我的那個心靈領域稱之為“無意識系統”,因為無意識的特性並不僅限於這個領域。

那麼好吧,我們將不復在系統的意義上使用“無意識”這個術語,我們將賦予我們迄今一直稱之為無意識系統的領域以一個更好的名稱,一個不再會產生誤會的名稱。仿效尼采(Nietzsche)的用詞,並吸取喬治。格羅德克(GeorgGrodAdeck)①1923年的建議,我們今後將把這一領域稱之為“本我”(id) ②。這個非人稱代詞似乎特別適合於表達該心靈領域的主要特徵,即它與自我不相同這一真實情況。超自我,自我和本我——這些是三個領域、區域、範圍,我們把個體的心靈機構劃分為這三個部分,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將涉及它們的相互關係。

B①德國醫生。弗洛伊德很欣賞他的一些非同尋常的觀念。——英譯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