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西伯利亞各地的俄羅斯、白俄羅斯等俄國主要民族居民,都強行裝車運往烏拉爾山以西——即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德國人控制區域。德國人是一百分地不滿,卻因沿途都在中國軍隊的控制範圍內,也無力阻止。只好加緊進攻喀山——中國軍隊撤離是以戰鬥結束為始的,並透過外交途徑緊急與中方磋商。
當時,中國外長唐紹儀正與德國、猶太人代表進行秘密會談,商議如何安置猶太人。在接到了德方的強烈抗議後,早有心理準備的唐紹儀表現的很為難,在德國人反覆抗議後,才主動提出繼續接收猶太人,以換取德國人的默許。三方遂達成妥協,簽署了“邪惡的(阿拉伯人語)”秘密協議《伏爾加格勒協約》。
協約規定:中國繼續無限制接受猶太人入境,暫時居留;德國不干涉中國將俄羅斯主要民族居民驅逐到烏拉爾山以西的行為;猶太人出資,中國以優惠價格提供裝備,並幫助訓練一批猶太部隊;該部隊應當在隨後的德軍向中東的進攻中,配合德軍作戰,中國應並派出軍官指導其作戰;德國同意在佔領巴勒斯坦以後,幫助猶太人在當地建國,成立猶太國家,併為猶太人遷移提供便利。
其實,德國還有一個更好的建議,就是在馬達加斯加島建立猶太國。中國也很贊同這個建議。然而,實際困情況卻不允許。
馬達加斯加為世界第四大島,位於非洲西南,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海岸線長5000千米。全島由火山岩構成,境內河流縱橫,資源豐富。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溼熱,季節變化不明顯;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西部為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全島面積在六十萬平方公里上下,當地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十一個人。當地人又與猶太人沒有歷史宗教上的衝突,猶太國成立後,不會面臨過多的危機。但那裡是法屬殖民地,目前在英國的控制中。自日本把注意力轉回太平洋後,佔領當地更是遙遙無期。猶太人想在馬島建國的話,就得等德國佔領非洲,才有希望。
德國人等不了,中國人等不了,猶太人也等不了。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猶太人猶豫再三,還是選擇了先在巴勒斯坦建國。當然,如果有機會的話,猶太人也不反對再在馬達加斯加建一個。說句實在話,三方都以為該方案希望渺茫,還是佔領中東現實一點兒。
從利益上分析,德國需要石油。高加索油田才部分恢復生產,羅馬尼亞的油田供應不了全歐洲,德國迫切需要佔領中東。而從另一個主體來說,中國也需要石油。這東東總是多多益善,光靠伊朗,並不保險。中國不希望直接與美英軍隊交戰,但中國需要控制中東,至少分享中東——猶太部隊就等於是中國的代表。要不然,中國怎麼會如此熱心,又是訓練部隊,又是派教官的。
至於猶太人,實力最弱者並沒有什麼發言權。能夠建立自己的國家,還想要求什麼,猶太人也不能再奢求更多了。德國與阿拉伯人關係還不錯,但把猶太人趕到阿拉伯人的土地上,總要好過令其待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個“邪惡”的協議,就此達成。
三方在此協約中,均有其利益所在,很快便落實執行了。德國人不喜歡猶太人,卻也不反對有猶太炮灰。
在蘇聯戰場三年漫長的戰鬥中,德軍損失慘重,各種原因(戰死、傷殘等,不包括受傷痊癒者)累計損失人員接近二百萬,甚至超過二百萬——我沒有得到詳細的數字,這是調查局根據情報綜合估計的。
德國只有八千萬人口,男男女女各一半,即四千萬;其中青壯年約四分之一,即一千萬。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參軍入伍,有些人身體不健康,不適合作軍人,這就要去除一部分。可以說,在40年德軍進攻蘇聯時的八百五十萬,是德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處於頂峰的時期。其後,就每況愈下了。按人口的自然成長看,德軍每年可以獲得的補充,不過是五六萬。三年累計也不會超過二十萬,而德軍則在三年中損失了二百萬。
加之,德國控制了全歐洲的廣大領土,需要在各國分兵把守。以南斯拉夫為例,鐵托的游擊隊可不是好惹的。如今總算是從蘇聯這個大泥潭裡,拔出一隻腳來。然德國還面臨著美英兩國的進攻,希特勒迫於歐洲形勢,就在43年中連續從蘇聯戰場抽調兵力,否則蘇聯也堅持不到現在。
不顧怎麼考慮,德軍需要兵員補充,需要炮灰,需要新血,以維持戰線,這是不爭的事實。猶太人由中國訓練扶持,代表了中國的某些企圖,德國也不能不加以考慮。猶太人除了中國,再沒有依賴,不想德軍把猶太部隊作炮灰,也需要有中國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