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個高調的人,但執政幾十年,我已經在共和國的所有地方,都打上了我的印跡。對民眾而言,“董正朝”三個字就代表著“安定、富裕和強大的國家”。我放棄了成為皇帝的機會,卻贏得了崇高的聲譽。也許有很多人不喜歡我,卻沒有人不尊重我。我在國內的聲望,無與倫比。
如果說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們會說“胡扯!”。但說到振興中華,國人無不以為我居功至偉。
我有自知之明,總是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這也成了廣為人知的優點,為世人所景仰。
從某種意義上看,黃仲碧的行為,類似於手持長槍向風車衝鋒的唐吉科德,他在期望過高,情急之下,失去了平常心。
事情就是這個樣子,我勝利了,他失敗了,一切理所當然。
其實,我還有個更直接的辦法——就是每天報道前線軍人的死傷,來向國會施加壓力。那樣的話,國會是堅持不了多久的。然大量的報道軍隊的傷亡,會打擊士氣,影響民眾對戰爭的支援。故不取之。
7月29日,我正式得到授權,把雲爆彈的使用權握在手中。
不過,霍東閣已經用不上雲爆彈了。西方集團軍已經突破烏拉爾防線,向斯大林格勒的側後翼進軍。
PS:實在不好意思,晚了這麼久,讓大家久等了.我本來是覺得雲爆彈過於失去平衡了,想限制一下.否則,一路轟到喀山去,就太扯了.我本想簡單扼要,用個幾百字一筆帶過,但大家反響強烈,我不得不多寫幾筆,以便能讓人接受.筆力有限,總覺得黃仲碧這裡有點硬,寫到現在,才勉強說的過去.總覺得,黃仲碧應該還有些後招,誰有什麼建議,歡迎指教.
一句話,雲爆彈不用是不合理的,但對城市使用一定會引發反彈.連平幾座城市後,這樣的聲音,也還是會出現.
第136章
7月11日,中蘇戰爭爆發的訊息,震驚世界。
羅斯福聞此惡訊,大失所望,卻又覺得一塊石頭落了地。儘管知道,將中國參戰時間拖過今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想到一旦如是,中國參戰的可能就大為下降。羅斯福在私下裡,還是懷著一絲憧憬的。
德軍雖攻勢不斷,一個接著一個。但師久無功,列寧格勒戰而未勝,莫斯科懸而未決,斯大林格勒久戰不下,明眼人早知其勢為強弩之末。以德國的戰爭潛力看,德軍已將其發揮到了極至,正處於顛峰,過了這一時期,德過只會越來越弱。
蘇聯也受到了沉重打擊,很多重要的工業區被佔領,大片富饒的領土淪陷,數以百萬計的紅軍戰死/受傷/被俘。如果一直繼續下去,蘇聯將為美英才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並大幅削弱德國的戰爭潛力。而蘇聯也同樣會變的虛弱。
現在,這一切都化為泡影了。中國對蘇聯宣戰以後,最樂觀的人也不再對蘇聯抱有信心了。人們隱隱約約懷有的期望,只是源於蘇聯紅軍過去一年裡曾創造的奇蹟。
羅斯福是個現實的人,事已至此,還不如考慮一下蘇聯還能爭取到多少時間。增加對蘇聯援助的物資,也是出於同種考慮。
中蘇方戰爭一開始,蘇聯就要求美英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並提供更多物資。羅斯福與丘吉爾滿口答應,鼓勵斯大林繼續英勇奮戰,努力創造新的奇蹟。
美英的打算並不是敷衍塞責,羅斯福早在與丘吉爾的通訊中,明確提出,要抓緊時間,趕在蘇德戰爭結束之前,開闢第二戰場。當然,美英沒有選擇大規模登陸歐洲,而是把主戰場放在了非洲。
在兩人看來,蘇聯的失敗就是個時間問題。如果不趁此機會進攻,德軍主力從蘇聯戰場調回後,就沒有機會登陸了。沒有人以為盟國會失敗,但消除了後顧之憂的德國,也不是可以輕易戰勝的。
而且,盟國還面臨著日本的挑戰。印度形勢危急,英國已經竭盡所能支援印度,但局勢不容樂觀。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稍微好一點兒,日軍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印度,美國的壓力自會小一些兒。
怎麼考慮,羅斯福與丘吉爾也覺得,戰爭的前景撲朔迷離,關鍵取決於中國的立場,但中國的態度更是模糊不清。
中國正在對德國和日本提供燃油、鋼鐵、糧食等重要的戰略物資,同時也在為美國建造商船,提供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的各種物資。
中國的商船通行於世界,滿載著商品的商船從中國出發,一路暢通無阻,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抵達美國的商船,通常會把船舶與貨物一起賣給美國。美國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