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歐戰之後,不少國家藉機獨立。這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樣如此。
換句話說,日本如果不能向澳大利亞大量移民,那所做的一切,就都是無用功。
日本的最終目的,就是澳大利亞。進攻印度,消滅英國印度洋艦隊,也是正確的——可以為進攻澳大利亞,掃平道路。但以印度為重點,就屬於分不清主次了。
不管日本了,蘇德戰場才是中國的利益所在。
第131章
42年的夏天,中德關係陡然親密起來。中國與德國在經濟、技術和軍事等各方面,都醞釀著展開進一步合作。
幾番使節往來,中德之間終於簽署了秘密條約。條約與其說是中德結盟,不如說是中德瓜分蘇聯的協議。由於雙方都有誠意,協議的簽署過程很簡單,基本是以烏拉爾山脈為界,偏東偏南的亞洲部分歸中國,偏西偏北的歐洲部分歸德國,中國額外爭取到奧倫堡和奧爾斯克為中心的一片領土。
這樣一來,烏拉爾工業區除了烏法外的所有重要城市,都落入中國手裡。
蘇聯的工業部門大多分佈在歐洲,中國得到的僅為九牛一毛。德國人現在深陷泥足,急需中國幫助,中國佔一點兒小便宜,還是可以接受的。
再說,這也算不上佔便宜。巴庫油田可不屬於歐洲部分,它的位置在高加索山以南,屬於亞洲領土。
因為知道德國絕對不會放棄巴庫,中國指出其位於亞洲部分——應屬於中國,主動放棄了對那裡的要求。轉而要求的到奧倫堡和奧爾斯克地區,作為補償。那裡就兩座城市稍微富裕些兒,面積倒沒有多大,不到一萬平方公里。
這個交換德國人不吃虧,儘管德國人不會這麼說的,卻爽快地答應了。
此外,中國還得到了烏拉爾河以西的一塊領土。這裡是哈薩克人的傳統牧地,中國提出了確鑿證據,雙方沒有發生爭議。
德軍在41年的死傷超過120萬,戰果再輝煌,也彌補不了損失。然,戰爭進展到如此地步,蘇德兩國必須分出勝負,希特勒也沒有退路了。
42年春,兩國都調兵遣將,秣兵厲馬,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希特勒這回把進攻方向選在了南方。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斯大林格勒就是莫斯科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要道。
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就能夠沉重打擊蘇聯的戰爭潛力,並建立一條直接通向中國的戰略通道。使德國從中國獲得的戰略物資,可以直接運抵蘇德戰場。這對德軍是極為有利的。
德國人知道斯大林格勒重要,蘇聯人也清楚。於是乎,一場圍繞斯大林格勒的戰役,就此展開了。
5月下旬,希特勒出動160萬德軍,兵分兩路。兩路大軍再次兵分兩路,一路向高加索進軍,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前進。
德軍的攻勢,在初期總是勢如破竹,這是進攻方的優勢,也顯示了德軍與蘇軍戰鬥力上的差距。
7月初,德軍抵達斯大林格勒外圍,將其團團包圍。德軍沒有強行進攻,來德軍也需要時間休整一下,德國人紀律性強,可也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也需要休息。二來嘛,是時候,該中國上場了。
畢竟協議也簽了,德軍也打過來了,把蘇軍主力吸引住了,再拖下去,就不合適了。
7月11日,我在國會親自提出了對蘇聯的戰爭議案。
當然,我不會說什麼瓜分蘇聯。這樣子好說,還不好聽呢!
議案列舉了三條理由:一,反對邪惡的共產主義蘇聯;二,蘇聯始終敵視中國,是中國的敵人;三,蘇聯企圖顛覆中國。
第一條沒有什麼可非議的,羅斯福在此也不會反對。第二條也基本屬實,至於別國敵視我國,就進攻它,合不合法理,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這第三條就純屬胡扯了,
蘇聯以前是部署過顛覆中國的種種舉措,但自三十年代中期,歐洲局勢緊張後,蘇聯哪裡還敢挑釁。早就偃旗息鼓了。這純粹是統計局針對工會等激進勢力,炮製的冤假錯案。兩年以後,高等法院自己就把該案件推翻了。然而,蘇聯當時已經不復存在。大家談到此事,也就一笑置之了。
國會里的諸公都是多聰明的人,誰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報紙雜誌早把對蘇作戰,能夠獲得什麼利益,討論的透透的。軍火、礦業、鐵路等各利益集團一致要求戰爭。
有議員在競選的時候,已經對農民許諾,客觀條件許可的話,一定會大力支援《宅地法案》的重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