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條件是英國人絕對不會接受的。
為了平息印度人的不滿,英國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於41年10月間去印度,試圖找到一種使英國和印度雙方領袖都滿意的解決辦法。英國的條件很明確——“戰後給予印度自治領地位”,這個建議遠遠不能滿足甘地等人的要求,談判以失敗告終。
英印談判期間,美國總統的特派代表路易斯·約翰遜來到印度。美國人的意見直截了當——他支援印度自治。羅斯福在與丘吉爾私下通訊中,勸告丘吉爾採取果斷的行動,讓印度完全獨立,丘吉爾斷然拒絕。
前文曾經說過,美國人與英國人在許多方面是有分歧的。尤其是殖民主義上,美國民眾不願意成為殖民主義者的幫兇。
《大西洋憲章》第三條規定,“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他們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
美國人以為,這包括了全世界;英國人則認為,只適用於歐洲。
美國沒有多少殖民地,採取的形式是扶持親美勢力,謀取經濟利益。而英國殖民地遍及全球,採用的是直接統治,強行掠奪。兩國的利益述求不同,自然會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分歧。
一句話,人都以對己有利者為正義。
再說直白些兒,英國政府每年在印度獲得的最直接收益數以億計,請注意,單位是英鎊。其他的利益不必多說,就衝這,英國也不會同意。而印度獨立後,美國與英國在此的地位就平等,甚至美國憑藉實力,會取得更多的優待。
因此,兩國的態度截然不同。
總之,美國與英國人在此事的處理上,頗有幾分不愉快。
不管怎麼考慮的,美國人的態度,客觀上鼓舞了印度人爭取獨立的決心。
甘地和國大黨就發動了一場不合作運動,3月,英國人逮捕了甘地和數千名國大黨黨員。印度局勢驟然緊張起來,騷亂綿延到印度各地。一場革命似乎就要發生了。
日軍自不會放棄此天賜良機,呃,日本人稱為“天佑”。進攻的方向,也就由此確定下來了。
為了在趕在5月中旬的雨季來臨前,結束戰鬥。3月下旬,日軍就匆匆忙忙地兵分兩路,一路都是陸軍,從緬甸奇襲印度英帕爾;一路是以海軍為主力,進攻恆河口,消滅英國印度洋艦隊。
如果順利,就以此為基地,進攻加爾各答,並向縱深發展,切斷印度與印緬防線的聯絡,進而兩面夾擊,佔領阿薩姆邦和孟加拉。
日軍陸軍的進攻初期極為順利,輕易攻克了防守鬆懈的科希馬,這裡距迪馬普爾只有50公里,迪馬普爾是加爾各答—阿薩姆鐵路重要的一站。
印度是英國在南亞的最大也是最後一個殖民地,是英國人的命根子,素有“英國女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英國人這下子可急了。
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趕忙採取緊急措施,從各地空運援軍到那裡加強防禦,共調集第7印度師、第5印度師、英軍第33軍等十餘萬部隊,前往增援。英國人在此次戰鬥中,增援迅速,作戰頑強,倒顯示出幾分老牌帝國的風範。
隨後,戰鬥就激烈起來。
鬼子的戰事,咱們簡短截說。
3月27日,山本五十六率領聯合艦隊再次出擊,在孟加拉灣重創了英國印度洋艦隊。使戰事急轉直下,向不利於英國的方面發展。
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日軍先後攻克英帕爾、吉大港和加爾各答,震動了印度和英國。
日本人宣稱“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並聲稱“戰後同意印度人的獨立”,取得了部分印人的支援。
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袖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從德國來到日本,招募印度僑民,組成了二千餘人的“印度國民軍”,號稱1個師,自任師長,配合日軍作戰。
印度國民軍的戰鬥力可以忽略不計,但熟悉地形,知根知底,又善於煽動,使印度的騷亂迅速發展,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也隨之動搖。
雨季一過,日軍延續了對印度的攻勢。英軍在印度起義者的包圍之中,處處捱打。
七月,日軍已經席捲了孟加拉,包圍了瓦拉納西——位於恆河平原中部。
我得知這個訊息,卻笑了。
怎麼形容呢?
日本人還真是小家子氣,或者說,不明大局。
現如今,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而戰爭會削弱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