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現代化轉變,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引起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
說白了,中國十年間移民接近四千萬。大量移民墾荒,大大增加了中國的耕地面積,使之從不到一億公頃,猛增到近兩億公頃,耕地面積翻了一番。隨之而來的是,糧食、棉花等農作物的產量,大幅增加。
同時,由於新開發的土地,地廣人稀,沒有僱工,農民不得不採用農用機械,這使農業向機械化轉變;而國家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則使農業向現代化轉變。
耕地面積增加,需要的種子、化肥、農機、農藥自然就多。農戶掙錢了,要買東西,也要消費。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中國有了充足原料和龐大的市場,就像改革開放之初,無論投資生產什麼,都會掙錢。於是,商人們就會不斷地投資建工廠,擴大生產,這又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
這就像我大力投資基本建設一樣。現在的建設都是使用人力,所有一旦有大規模的工程,就會使用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勞動力,然後,這些人及其家人的衣食住行,又會形成很大的需求,與工程使用的鋼鐵等施工建材一起,拉動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市場的擴大,又給予工業進一步成長的空間。
時間轉眼過了三年,田廣正坐在火車上,前往蒙古。看的出,田廣的日子過的很舒心,他明顯胖了些兒,神態自若,表現出一副成功者所特有的信心十足。
也是,田廣已經把之前的殷切希望,都化為現實。說的更準確一點兒,田廣獲得了做夢也沒有夢到過的成功——田氏農機公司在質量和價格上力壓群雄,已經成為中國五大農機公司之首。
田廣的實習,是在董氏機械進行的,董氏強調的標準化、模組化,及嚴格的質量管理,給田廣以很大影響。使他在無意之中,就模仿採用了類似的模式,田氏農機一向以“堅固耐用、價效比高”而著稱。價格能趕上田氏的,質量不如田氏;質量趕上田氏的,價格不如田氏。就連美國著名農機生產商——迪爾公司,由於需要交納35%的關稅,及高昂的運費,也不得不在價格上甘拜下風。
去年一年,田氏農機公司共銷售各種不同型別的播種機893臺,收割機則是915臺,插秧機124臺……銷售總額超過一千萬。田廣一面從興業銀行爭取商業貸款,以再次擴大生產;一面組織人員潛心研究改進插秧機。插秧機的市場前景廣闊,但現在的質量實在不能讓人滿意,插秧速度慢不說,補種率也高。
這次去塞音山達,田廣是看好蒙古市場了。蒙古水壩建成以後,蒙古地區迅速成為移民的首選,條件差不多,土地面積卻相差一倍,很多人自然會選擇蒙古。既然看好了蒙古市場,田廣就不能不親自去一趟。
田廣喜歡實地考察,研究調查當地的具體情況,再有針對性的改進農機。有時侯,一個很小的改動,就會帶來豐厚的訂單。
巴特爾是方圓幾百裡有名的勇士,能騎烈馬,善於摔交,還很有頭腦。
巴特爾原本生活在錫林郭勒草原的白音烏拉,家裡也分了土地。但是,《宅地法》被宣佈適用於蒙古,巴特爾就順理成章地申領了土地。
田廣在塞音山達,就借宿在巴特爾家。
巴特爾家與傳統的蒙古包不同,反而更像是漢人的住宅。在他自己的土地中央,巴特爾蓋了四排紅磚房,直接圍成一個寬敞的院子。除了少數房屋住人以外,大部分房間都是為了牲畜過冬而準備的。巴特爾的生活,與傳統蒙古人,也截然不同。他不是逐水草而住,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牧草,實行圈養……
紅磚和圈養等,都是漢人帶來的。
從1919年開始,來福公司就在蒙古辦理了幾個養殖場,或者說牧民學校(享有優惠,可以免稅),一面招牧民做工,一面傳授漢語、漢字及先進的牧業技術——巴特爾就在那裡學習過。傳播先進技術對來福公司是有利的,它從事食品加工,是需要優質、大量、廉價生產原料的。
整體來說,蒙古人要比漢人直率。巴特爾作為一個潛在的原料供應商,在學習上得到了很多幫助,所以,他對漢人很有好感。
……
在商言商,巴特爾這樣採用現代養殖技術的牧民,正是田廣的潛在客戶。傳統畜牧業,逐水草而居,也不需要什麼農機的。於是,巴特爾自然就成為田廣的一個調查物件。
巴特爾就詳細講解了自己的整個生產過程。在他學到的農牧技術中,圈養和青貯是關鍵。
圈養的牲畜,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