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長江中游水災,四川大旱。
1925年,四川大旱。湖南大旱。湖北大旱。江西大旱。貴州、雲南大旱。
……
起初,我還以為自己是災星什麼的,後來一查歷史,發現問題不是出在我身上。我只能這麼說,中國的氣候真的很差——小災年年有,大災三六九。
對於這些意外災禍,我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減免稅收;調運大批的糧食和藥物,賑濟災民;設立許多臨時醫療隊,救治傷員,避免瘟疫;並大力宣傳,鼓勵當地民眾移民。這些措施多少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穩定了社會局勢。
這些意外之災,我只能被動應對的話,那長江、黃河的水患,我就是積極主動採取措施了。
清朝開始建立後的200年間(1644—1844),黃河共決口364次。進入近代後的百餘年間,幾乎“無歲不潰”。民國以後,黃河水患愈演愈烈,短短的8年間,共決口23次,平均差不多1年就發生3次決口。
與此同時,“歷代以來,有河患無江患”的長江,也頻頻發生水災。1841年以後,長江發生大水災的次數,超過了同一時期黃河重大災害性洪水的次數。也就是說,長江幾乎已經變成第二條黃河了。
如果不是,如今長江的情況還好——長江有好長一段在安徽,首都安慶就位於在長江兩側。所以,當地的堤壩,我是很重視的。聯省成立以後,張騫主持修建了好幾年的水利工程。其中,大半投資,都用在長江上了。1921年長江發大水,算是經過考驗了。但遇到特大洪水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情況會怎樣,仍然在繼續加固中。
加之,我在多年前堅持由聯省出資,把淮河中下游的堤壩,及河道徹底修繕了一遍。
只怕我的日子還要難過的,至少1921年的淮河大水災,長江發大水,我就無法平安度過。
1921年6…9月,淮河流域不斷出現大雨和暴雨,有四次集中降雨過程,每次降雨歷時較長,大部都在10天以上。7月份降雨量最大,比常年高出1。5…3。1倍。淮河干流正陽關、蚌埠、蔣壩站自6月中旬起漲,至9月初出現最高水位。洪水總量約為800億立方米。對比一下,黃河每年500多億立方米的流量,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恐怖了。
歷史上怎樣,我不清楚。但沒有修繕過的淮河,張騫是知道的。他特地來謝我,說家鄉人給他樹碑立傳,他受之有愧,應該感謝我。我雖然謙遜地推辭了,卻也很高興。
自1919年初,長江委員會和黃河委員會成立後,投入治理黃河的資金,已經接近一億元。但是,根據實際調查,起碼還需要投入二~三億,才能夠確保安全。
黃河如今的情況,只能說一般,1920年只破了一次堤壩,我說不上滿意,卻也不算不滿意,平平而已。
美國工程師費禮門主張在黃河下游寬河道內修築直線型新堤,並以丁壩護之,以束窄河槽,逐漸刷深;李儀發表《黃河之根本治法商榷》,提出要重視“水事測量”;都已經在工程中實施了。
此外,我還提出意見,建議找到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希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黃河管理局自然是貫徹落實了。
……
這些災害也好,治理也好,都是要花錢的,我發現,我還是那麼地缺錢!
我怎麼這麼窮啊!!!
第89章
中國的水旱大災,平均每三年既有一次發生,我只好在修建鐵路的同時,也到處修建水利設施。
中國最重要的兩條河流,是長江和黃河,治理也是如此。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經青海、 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0個省(區)市,在崇明島流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
可以看出,長江經過的省份,自四川以下,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工業區,也是我國最富裕的地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長江的治理辦法比較簡單,就是透過在長江沿岸修建、加固大堤,以防止洪水氾濫,並在適當的位置修建水壩、水庫,以調節長江各季節的江水流量。長江中下游的大堤已經初步完成建設,經過21年洪水的考驗,基本合格。
所以,長江管理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將長江上游的大堤修繕一新,並在長江的幹流和主要支流上修建大大小小的水壩,以便對整個長江的水資源進行綜合的排程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