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1 / 4)

不會讓北京有多餘的錢款整編軍隊。儘管我沒有向北方進攻的意思,但袁是不會把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的。這一年多來,北京政府是靠著關稅支援,重新編制武裝了12個師、16個混成旅的軍隊。北洋軍編制人數少,一師僅一萬二、三,一混成旅六千多,總共不過二十四、五萬。然,關稅不是控制在我手裡,就是控制在英國人手裡,洋主子的臉色很難看的。

強迫國會選舉自己成為總統後,袁害怕國民黨與聯省勾結,迅速解散了國民黨。只是迫於聯省的威脅,袁沒有解散國會。但由於國民黨議員被免職,國會不足法定人數,已經陷於癱瘓狀態。然而,沒過幾個月,袁又後悔了,聯省與國民黨鬧翻了。

再後來,日本在青島沒有達成預計目標,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北和北京政府。日本用支援稱帝來引誘袁世凱,提出了企圖獨佔滿蒙的《二十一條》。客觀地說,袁世凱此時是極需要外國的支援的,袁世凱也是很想稱帝的。但《二十一條》實在太苛刻了。袁試圖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形勢卻已經不同了。

1914年年中,日本的財政狀況十分糟糕,歐戰開始後,貿易中斷,更是雪上加霜。這時候,各國的一致要求,是日本政府無法不加以考慮的。然後,國防軍的大閱兵,在日本引起了很大轟動。日本對中國的情況是最關心的,中國是它唯一可能的殖民地。日本報紙連篇累牘,對閱兵和演習進行了跟蹤報道。稍後,歐洲龐大的農產品和軍用物資需求,使日本的財政狀況大有好轉。日本政府卻限於自身實力不足,不得不與我和談。而北方的情況則是另一個樣子,北洋軍的裝備、訓練、士氣,都遠不如國防軍,其實力不足以為依靠。而歐洲各國又深陷戰爭,無力做外交之外的干預。此時此刻,唯一的辦法,就是國防軍北下。這樣的情況,卻是袁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接受的。

迫不得已,袁世凱就把條約內容洩露給報紙,想借用輿論的力量。訊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全國上下是一片反對之聲。這時候,日置益又強硬的要求袁世凱,限制反日言論。於是乎,袁世凱不得不限制北方的言論。但東南的言論,是其無法控制的。趁此機會,民主黨及青年會都活動起來,大肆宣傳,推動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實力過於懸殊,註定袁世凱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勞的。

而且,日本支援其武裝,再與孫小山聯合,北京重開國會,在道義和實力上,就有機會,有可能,有實力打敗南方了——這對袁的吸引力之大,難以言表。所以,袁世凱最終還是答應了這一條約。

1915年,3月,北京取消了對孫的通緝,與其在北京相會,並一起通電譴責聯省的軍閥行徑,宣佈恢復國民黨的地位,重新組織國會。但是,袁、孫二人都錯誤的估計了國內形勢,民眾是有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的。聯省外戰勝利,內部建設也如火如荼,民眾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普通民眾更重視這樣實實在在的東西——在國內已經有了崇高的聲望。而且,國防軍的實力雄厚,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中國的局勢,不是操縱在北,而是掌握在南。與之相比,北京簽署了一系列的賣國條約,袁多次破壞約法,孫也在中日交戰中企圖偷襲國防軍,現在又支援簽署了《二十一條》的袁——我不理解革命者的思想,我總以為國家要比革命更重要,可革命家的想法往往相反——如此種種,極大的損害了兩者的聲譽。

尤其是《二十一條》,舉國上下一致視為奇恥大辱。南方各政治團體都活動起來,開始有組織,有步驟的中斷對日貿易。幾家銀行,一致宣佈,對摞絲業提供優惠貸款。當然,這些銀行中不包括興華銀行,但興華銀行秘密為幾家銀行提供了一筆足夠的資金。董氏也趁機推出了摞絲機,很簡單的東西。中國南方的摞絲業迅速成長,到1917年,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的生絲主要供應國。在此過程中,日置益也曾找過我,希望我能干預這種反日的行為,我雖然表示很為難,但為了“中日親善”,還是答應了。於是,民主黨退出了這一活動,活動改由其外圍組織青年會操縱^…^。而且,我沒有干預中日貿易。哦,也不能這麼說,我干預了中日之間的大米貿易,恢復對日本的大米供應。當時的日本經濟向工業社會轉變,城市的擴大,非農業人口的增加,使得大米供應開始出現緊張。而稻米的主產地就是中國,特別是,安徽農村改革後,各村長積極主動的推廣應用了雜交水稻,雖然技術不很成熟,水稻的產量也提高了近一倍。現在,聯省已經成為日本大米的重要供應地。所以,儘管我限制其它貿易不力,日置益也還是很滿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