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樣的”。我就溫和地批評他們,“為何在漢唐的時候,外國人一看就懂了,覺得威風凜凜?還不是我們不夠強大,我們落後了。就算放上一堆星星,加上雜七雜八的東西,外國人該瞧不起你,還是瞧不起你。所以,有時間討論這些,不如想辦法把中國建設的更好些兒。那時候,隨便用什麼圖案,別人都會覺得美了。”
這樣的話當然不會有說服力,不過,他們也不會和我爭執,聲望高的好處,還是很多的。還有人嘀嘀咕咕,說什麼像滿清的龍旗什麼的。然後,被我大批一頓,“數祖忘典,這是黃帝制定的,跟滿清什麼關係?不學無術!”
後來,我還設法推動了中西文化的合流——以孟子的“夫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和“人之初,性本惡”作為基礎,來闡述現代西方的思想內涵,在嚴復、戴季陶、胡適、王國維等人的支援下,重新認識儒家思想,使之人性化,被稱之為“新儒家”。
“新儒家”重新認識了“中庸之道”和“仁義”。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民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是,有錢有勢的人,雖然少,影響卻大;窮困的普通人,數量多影響卻小。故國家政策常傾向於富者,然長久如此,不滿者日眾,終不利於國,也就是說,不利於所有人。所以,在制定政策時,應當保護弱者。並提出了發展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
“天下”既然是“天下人之天下”。那麼,執掌國政,變須以天下人,即國民利益為先。也就是說,“仁義”是對國民而言的。對外國講“仁義”,不能夠損害國家、國民之利益。否則,無異於以公共利益,博取個人名譽。所以,推崇“國與國之間唯有利益”。
……
這些言論一現世,就引起極大爭議。剛剛平息了“清史”之爭,人們的注意力又轉移到“新儒家”之爭。後者在當時的遠不如前者,引人矚目,然影響更為深遠。
批評者說,“這不過是把現代西方的思想,用古人的話,加以闡述”。還有守舊者指責“新儒家”,篡改歪曲聖人言論。我一概不加理會,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如筆名為“類田雞”的後世學者王某某的評論——“‘新儒家’運動,是一場以‘復古’為名的思想解放運動。儒家學說,從中獲得了生命力和現實意義;而西方思想,卻獲得了傳統基礎。兩者的結合,使國學最大限度被繼承,也促進了西方思想的全面推廣和廣泛傳播。為中國的全面現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儒家”運動,我的筆桿子們作了引言;“新文化”運動的帶頭人們,把其發揚光大;隨後,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們,加入其中。胡適等人,是為了宣傳西方思想和文化,推進思想解放;而王國維等人則敏銳地發現了,該運動對儒家延續的重要意義。雙方,不對,是N方在報紙上,唇槍舌劍,火花四射,最後形成了上述主流理論。孟子取代孔子,成為新儒家的開山祖師。
當然,我在文化上的推動,基本就是如此了。白話文已經正式被列入課本,義務教育中古文部分再次減少,同時,改變學生的語文教育目標為:“能夠通暢的用白話文讀寫,並能順利地閱讀一些優美、經典、不是很難的古文文章和詩詞,並理解其中含義”。我對傳統文化的最後努力,就是在五年後,把新儒家的幾篇經典文摘,列入必須閱讀科目。
因為我對此類運動的支援,加之,我在重要場合,身穿漢服以為禮服。鼓勵支援人們在傳統節日和重要慶典中,穿漢服。與我對駐外使節的規定,截然相反——他們被要求,在公共場所,必須穿西服。
所以,時人遂評論說,“袁世凱看起來新式,本質卻是舊的;董正朝看起來舊,實質都是新的。”
這話聽起來,應該是在誇我。但我總覺得彆扭。似乎在形容“香蕉”一樣。
1919年11月7日,這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中國第二屆國會,歷經216天的緊張工作,終於制定透過了中國第一部正式《憲法》。
《憲法》規定:
“一,國會;
二,內閣;
三,司法;
……”
《憲法》制定透過後,組閣也就提到日程上來。
民主黨上次的理事會議,已經把事情定了下來,在國會很快透過了。由於張謇更中意農林總長,譚延輳П煌憑儷晌�芡常�溲卓黨晌�我樵閡槌ぃ�醪┪某晌�諞樵閡槌ぁN以蚓腿沃洩�詬籩頻牡諞蝗文詬笞芾懟�
1919年11月28日,我在在過會發表了就職演說,表示“不負